牛国栋丨年根了 我们还要不要年货大集
牛国栋
01-17 15:45
济南旧有民谚:“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集市是最原始的交易场所。在我国,集市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周代时,集市称墟,集日则称为墟期、墟日,设有的市场管理人员叫“市官”。至秦代,集市与住宅区有了功能分野,并专设“市门”,供交易者出入。两汉时,边境关隘地区设有“关市”,乡村各地设定集日,市场交易设公证人,称之为“价评议”。魏晋南北朝时,集市多在茅草屋或草棚中进行,遂称为“草市”。 时至今日,两广、福建等地仍称集市为墟,川渝黔湘等省市则称场,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都称其为集。
晚清时济南赶集的人们(历史照片)
近代商场商店出现之前,日常生活必需品交易多在市集中进行,或每天都有的常摊,或“约时群集”的大集。济南向有“南柴、北菜、东麦、西米”之说,指的是四郊代表性物产或集散地。南门外佛山街北段与十方院街交界口原来有个柴火市,泺口镇也有,即是南山柴禾的交易之地。仲宫、柳埠一带的物产中,山果独树一帜,桃、杏、李、梨、苹果、山楂、核桃、柿子等品质上佳。果品批发市最早设在东关外长盛街以北的城乡结合部,人称花果市(后称下驴市,又改名霞侣市),后来转移到估衣市街(今共青团路)西头路南的城顶。
清末民初时的珍珠泉大院外的集市(历史照片)
而说到西关一带的地名,很多与旧时产品加工与买卖的集市有关,如剪子巷、篦子巷、钉子(后改为丁字)街、估衣市街、筐市街、花店街、制锦市街等等。
制锦市有前街和后街之分,因南山乡民肩挑棘针来此聚集出售,形成棘针市与棘针市街之名,后以谐音雅化为制锦市街,并成为这一片区的代名词。制锦市有条小街,街道形成初期,街心有道旱沟,沟沿上常有贩卖麸糠者聚集,形成小市,后同样以谐音雅称其为福康街。福康街北有竹杆巷,街长仅一百余米,光绪年间街上人家皆以卖竹竿为业,巷子故名。
普利街北有条花店街,明代时称菜市,以此做蔬菜交易。清代菜市北迁,此处成为京花买卖聚集地,“每岁腊月,卖花者麇集”(清光绪尹廷兰《潭西精舍后记》)。据传此街曾有三大花店经营京花,被称之为大花店、二花店、三花店,而花税的征收则由秦琼后裔负责。
花店街北有东西杆面巷,旧时此街与西邻之街皆为“泗水面市”,泗水面白而干,在济南颇负盛名,故面市所在街道为乾面巷,后来加了方位词。民国年间,将“乾”字衍为“杆”字。估衣市街西首,原来有条藕市街,专门经营东流水、大明湖及北园所产白莲藕,后此街并入估衣市街。
清末民国初年的山水沟大集(历史照片)
北郊北园一带是济南的“菜篮子”。清人王贤仪在其《辙环杂录》中曾描述济南“四美蔬”,即“春前新韭,秋晚寒菘(白菜),夏蒲茭根(白),冬畦苔菜”,此外,还有深得当地人推崇的白莲藕大都出产于北城大明湖和城外北园。
早年城内南门里刷律巷是海菜铺和干菜铺的聚集地,自然是鸡鸭鱼肉和蔬菜等副食品批发市场,一般以早市交易为主。而老东门外,东泺河之滨,也是蔬菜销售点,因此有了菜市庄和菜市南街之名。北坛(坦)的菜市街,陈家楼以北的新菜市等地名都与蔬菜集市有关。
东麦主要指章丘和“东三府”(青州、莱州和登州)所产杂粮,多在泺口和南关买卖。西米则是指西关丁字街和馆驿街集散的当地所产老屯大米,以及经鲁西临清、张秋沿运河购进的南方大米。
晚清至民国,济南还有些专门集市,像南关山水沟大集,农历二、七为集日,每五天一集。专营木材、杉篙和毛竹等,因此留下杉篙园街等地名,更因旧货交易红火,遂有“破烂市”之名。同样以卖旧货为主的还有南门小市,即南城门外护城河东段的东燕窝街和半边街,每天有早集。
伴水而行的曲水亭街曾是古玩藏家必到之地,既有临街常设的书肆和古玩铺,也有些临时的古玩地摊。地摊交易多趁夜深人静之际进行,人们提着马灯在此看货论价,天一亮便人去街空,人称“鬼市”。
1930年代的趵突泉畔集市(历史照片)
原趵突泉前街,也称趵突泉南门,路南旧有平陵商场,主要销售针头线脑、女红用品等小商品,也称“碎货市”,因以批发为主,后称其为“发货市”。
济南周边有很多乡村集市,像龙山、郭店、王舍人、遥墙、仲宫、柳埠、西营、白马山、鹊山、长清、平阴等,都有影响广泛的大集。仲宫和柳埠大集,历史悠久,地产丰富,尤以山果类产品备受城里人青睐。明代崇祯年间,历城人刘敕编撰的首部历城县志《历乘·卷五·村落》中记载,“中(今改仲)宫,城南五十里。南山一带,皆以此处为集场”。清乾隆《历城县志》载:“旧名中宫镇,在城南五十里,地沃民勤,一、六,三、八日集”;“柳埠庄,二、七,四、九日集”。民国年间臧励龢编纂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记述:“中宫镇在山东历城县南,亦名中宫集”,由此可见其集市影响力。
若以大集规模而论,西郊段店集和北郊泺口集堪称双冠。段店是济南通往西南诸县的门户,每逢一、六为大集,集市规模之大,为济南西部之最。大集上划分不同区域进行交易,有建筑拆卸的旧木料,旧家具,活牲畜,估衣旧物,以及粮食、蔬菜、肉蛋禽奶等副食品,各个摊位沿着段店大街一路铺开,阵容拉得很长,当地有歇后语道:“段店大集——一溜子”,既是一六集日的谐音,又形容集市规模。
泺口为大清河(后为黄河)与小清河大码头,是鲁中西部货物集散地。泺口镇自古便形成了二、七集、三、八集和兴隆寺前大寺集,而三八为小集,专卖粮食;四九集则为大集,以兴隆寺为中心区域,货摊北端可摆到坝头。每至集日,济南城里、河北(当地人指黄河北岸)的百姓不约而至。通过小清河运来的寿光、利津等鲁北地区的海产品,使济南人尝到了海鲜的美味。清代诗人王初桐《泺水》诗中吟诵道:“泺口腥风四月天,海鲜新到利津船。东人最重溥河鲫,贩进城来更值钱。”当年的集日也化作泺口老街名保留下来。
每到腊月,集市遂称为腊月集,家家户户都要赶集置办年货。集市上除日常商品种类之外,都要摆上年货摊子,不乏过年必备的食物、服装、鞋帽、烟花、爆竹等等。这时集市上多出现画棚,有灶王爷、门神、年年有鱼、和合二仙等各种木版水印年画,以及对联、福字、窗花、门笺、月份牌等,都是时令热销货。
过去,赶集的人们有很强的获得感,一场大集回来,会收获满满。沈从文早年有篇散文《市集》,描述了他家乡湘西市集的喧嚣、热闹之景象。文章最后写道:“归去的人们┉┉总笑嘻嘻的担着箩筐或背一个大竹背笼,满装上青菜,萝卜,牛肺,牛肝,牛肉,盐,豆腐,猪肠子一类东西。手上提的小竹筒不消说是酒与油。有的拿草绳套着小猪小羊的颈项牵起忙跑;有的肩膊上挂了一个毛蓝布绣有白四季花或‘福’字‘万’字的褡裢,赶着他新买的牛(褡裢内当然已空);有的却是口袋满装着钱,心中满装着欢喜”。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人们购物的场域多元而丰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俯首即是,满目琳琅。即使进入腊月,置办各种年货,也不再依赖集市了。而很多人依然愿意去赶集,尤其“后疫情时代”,济南集市呈现回归之势。
我看到一份济南集市名录,所列大集58个,涉及全市绝大部分区县,高新区的集市则包含在历城区里,只是没有济阳区、起步区和商河县。在开集时间一列里,有57个都以农历为集日,只有蓝翔大集特立独行,以公历设开集日,即每周六、日为集日。
蓝翔大集位于天桥区蓝翔路商贸城北侧和西侧,毗邻东宇大街,也称东宇大集,但作为集市,“东宇”鲜为人知,“蓝翔”却如雷贯耳,皆因大集名称与声名显赫的“蓝翔技校”同名,尽管这个学校已更名为蓝翔技师学院,尽管这个校区距蓝翔大集尚有1.9公里的路程。
蓝翔大集是从凤凰山搬迁而来,算起来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原先的凤凰山集位于“齐烟九点”之一的凤凰山脚下、工商河之滨,从开市那天起,集日就以周六日相约,从未改变。所售商品门类也齐全,尤以花鸟和猫狗等宠物交易叫响济南城。迁到此地后,因与塔楼林立的居民区为邻,这个集市上的肉蛋禽奶和水果蔬菜的经营规模日益扩大,而现做现卖的各色小吃越发亮眼,烟火蒸腾。据说,这里还被坊间评价为“最便宜的集市”,人气自然很旺。
汪曾祺曾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食道旧寻》)。
对我而言,济南是我久居的家乡,很多大集却令我向往。退休后的空闲,也使赶集不再成为“奢侈”。汪老提到的“逛逛”二字,说到我心里,他这样说,我就这样做。到了大集上,不在于买啥,更不在于吃啥,只是闲逛,就不难发现别样的风景,也会轻易寻到久违的人间烟火气。
(本文图片除历史照片外均为牛国栋摄影)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