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如轼说丨初七:人日共挑七种菜 头插彩胜登高去

如轼说

02-04 07:59

原创 朱德泉 

山东苏轼的24节气 ⑾节日篇:人日共挑七种菜    头插彩胜登高去

农历正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人日。人日又称人胜日,人节、人庆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叙事中人类的诞生日,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创世纪。

人日,没有亚当夏娃偷吃红苹果的原罪原欲,有的是头插彩胜演绎东方美学,共吃“七宝羹”祈福吉祥如意,登高临风沐浴惠风和畅。中国人,就这样中正平和、中气十足地从五千年文明走来…

宋·高承《纪原·天生地植·人日》:“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另有派生的说法,认定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在中国传说中,女娲创造了苍生,顺序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亲手造的,出身富贵,藤条甩出来的,出身贫贱。《风俗通》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风俗通》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人日》:“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

人日节俗自汉朝始,魏晋后愈发受到重视,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至唐代,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宋代,元日放假七天,人日放假一天,均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人日,士大夫多作诗纪念,寄情、抒怀,我们谨从苏轼留下的人日诗词中可一窥北宋时期人日的礼制、风俗、情趣。

人日共挑七种菜

宋时,每到立春、端午等,皇朝宫中阁门都要悬挂或歌咏升平、或赞美帝王后妃等的帖子词,“自皇后贵妃以下,诸阁皆有(《曲洧旧闻》卷七)”。为立春日撰写的称春帖子词,又称春帖子、春帖。这些词,均由翰林院侍臣撰写。

元祐二年(1087)52岁的苏轼在京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年十二月五日,苏轼分别为皇帝阁、太皇太后阁、皇太后阁撰写6首春帖、皇太妃阁5首、夫人阁4首并进献,以供元祐三年春节期间使用。

苏轼进呈帖子词后,“后四日书以示裴维甫”,也就是这次书写,被三希堂石刻收录为《元祐三年春帖子词》18首。

《太平御览》卷三十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在夫人阁四首之三,苏轼就用诗意表达出“人日挑菜”的习俗。

扶桑初日映帘升,已觉铜瓶暖不冰。

七种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灯。

吃七宝羹的人日节的重要饮食习俗。

这天早饭要吃七种菜制成的“七宝羹”和在露天中煎成“熏天饼”等。所谓七菜羹,就是饮用七种蔬菜煮成的汤,以望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在古代,由于南北地域差异、贫富阶层差异等,七种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所处环境进行进行挑选,苏轼“七种共挑人日菜”形象地记载了这一点。

元丰二年(1079)正月初七,担任知徐州军州事的苏轼会猎城南,会猎者分韵赋诗。苏轼在《人日猎城南,会者十人,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得鸟字》诗中,记述会猎的场景后,笔锋一转,将镜头定格在会猎后的会餐环节,诗曰:“归来仍脱粟,盐豉煮芹蓼”,显示当日吃的“七宝羹”为粗米加芹菜和水蓼等,用盐豉调味而成。

绍圣三年(1096)正月,61岁的苏东坡贬谪惠州,是年新春,在寓居的合江楼上作《新年五首》,在第一首、第三首中,均有挑春菜的细节描写。

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

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

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

犹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

这年人日,下起小雨,老东坡心境沉郁,“水生挑菜渚”,挑菜即挖菜。唐代诗人杜荀鹤《山中》,就有“时挑野菜和根煮。”北宋诗人、官员,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人日》诗云:“挑菜年年俗。”这一年,老东坡跑到水中的一片小州上去挖野菜过节,令人唏嘘。

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

冰溪纷瘴雨,雪菌到江城。

更待轻雷发,先催冻笋生。

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春山尤可望,岭南多瘴雨。此时,老东坡不禁想起恩师欧阳修《戏答元珍》的诗句 “冻雷惊笋欲抽芽”,他多么希望“更待轻雷发,先催冻笋生”啊,但着眼现实,还是把目光盯在惠州城南的丰湖上。《广东新语》记载“藤菜一名落葵蔓,叶柔滑可食,味微酸,宜以羹鱼。出惠州丰湖者尤美。”莼菜,也叫水葵,又名凫葵,多生湖泊河流之中,叶椭圆形,有长柄浮出水面,可以作羹,也是人日菜的重要选项。东坡先生释然说,丰湖的藤菜,当不输纯菜羹的美味。

“七菜羹”演变至今,其中五种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芹菜,“芹”谐音“勤”,指勤劳、蒜,谐音“算”,指精打细算、葱,谐音“聪”,指聪慧、芫荽,香菜,“芫”谐音“缘”,指缘分、韭菜,“韭”谐“久”,指长长久久、生菜,谐音“生财”,亦指生生不息。另外两种则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有所区别,有的地方用鱼、肉来代替,鱼表示“年年有余”,吃肉代表“大富大贵”,甚至有些地方用水果、蔬菜来代替。

头上迎风彩胜翻

《太平御览》卷三十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

元祐二年(1087)十二月,苏轼在《夫人阁四首》的第一首,即以彩胜开篇:

彩胜镂新语,酥槃滴小诗。

升平多乐事,应许外庭知。

春日宫阁内,彩胜镂刻着新年的祝福,酥盘里有糕点拼成精美小诗。歌舞升平的快乐,应该分享给皇宫之外的平民百姓。

北宋官家生活异常精致,关于酥盘,梅尧臣就曾赋诗披露,他亲家有一女子能点酥为诗,并花果麟凤等物,亲家将此作为岁日辛盘的妆点:“琼酥点出探春诗,玉刻小书题在牓。名花杂果能眩真,祥兽珍禽得非广……”

在《皇太后阁六首》之四,诗曰:

仙家日月本长闲,送腊迎春亦偶然。

翠管银罂传故事,金花彩胜作新年。

孙思邈《千金月令》载:“唐制,立春赐三宫彩胜各有差。”赐皇太后的彩胜为金花制成,当为最高等级。

苏轼在诗中呈现了迎春之际,皇家用豪华器皿过节,以及皇太后头戴金制头饰喜迎新年到来的情景。

彩胜,以无色绢为之,不分男女,立春日均簪于发髻,以示迎春。

苏轼还曾经两次记录自己簪彩胜过春节的名场面。

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二十三日,立春日,时任密州知州的苏轼宴请好友文勋,赋诗中有“白发攲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句子,对自己进行“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的自我调侃。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66岁的老东坡度岭北归,抵虔州,恰人日,遂作《南安人日次旧韵二首》。

在第二首诗中,苏轼依然迸发出人老心盛的精气神:“屏间带日金人活,头上迎风彩胜翻。蓬鬓扶疏吾老矣,岂能旧貌改新元。”

甚为遗憾的是,这是他最后一首迎接新年,讴歌人日的诗篇。这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历8月24日),苏轼因瘴毒不治,溘然长逝于常州。

扶杖出门登高去

人日有郊游迎春,登高赋诗的习俗。

元丰二年(1079)正月初七,“小雨甫晴,土润风和”,京东第二将雷胜“按阅于徐,徐人欲观其能,为小猎城西”,徐州知军州事苏轼组织十人会猎,盛况引来数千人围观。苏轼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韵,十人分韵赋诗。苏轼自己分得一“鸟”字赋诗“放弓一长啸,目送孤鸿矫。吟诗忘鞭辔,不语头自掉……”后兴致不减,还代为分得“过”字的雷胜赋诗“胡骑入云中,急烽连夜过……”

元祐元年(1086)约十月,51岁的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德州同僚贾讷要去自己的老家眉州担任通判时,特意作诗二首为其送行。

当年入蜀叹空回,未见峨眉肯再来。

童子遥知颂襦裤,使君先已洗尊罍。

鹿头北望应逢雁,人日东郊尚有梅。

我老不堪歌乐职,后生试觅子渊才。

苏轼在第一首诗中,特意以自注的方式,向贾讷介绍眉州知州“李大夫,眉之贤太守也”,同时,告诉贾讷,“人日出东郊,渡江游蟆颐山,眉之故事也。”苏轼之所以向贾讷介绍眉山有人日出郊东郊游的旧俗,实际上寄托了一个请求,希望贾讷能代自己为葬于老翁山下的父亲苏洵扫墓祭奠。在第二首诗中,他的思乡之情达到高潮: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蓬蒿亲手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翦,苍髯白甲待归来。

他在自注中把话挑明:“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君许为一往。感叹之深,故及之。”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在《南安人日次旧韵二首》中首谓:

人日滞留江上村,定知芳草怨王孙。

题诗寄远方挥翰,扶杖登高独出门。

柳色忍看成感叹,花前归思自飞翻。

浮阳披冻虽才弄,已觉春工漏一元。

讲述了自己人日滞留旅途中,扶杖登高探春的情景,在第二首诗中,更进一步讲述听到前村有高人隐士后,决定携酒登门拜访的情趣:

似闻高隐在前村,坐膝扶床戏子孙。

自赏春光携桂酒,喜逢晴色款柴门。

屏间带日金人活,头上迎风彩胜翻。

蓬鬓扶疏吾老矣,岂能旧貌改新元。

现代人对人日节也越来越重视。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联合国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在这之前的22022年2月,人日游杜甫草堂,就已经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受到保护并不断传承弘扬。

这场由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及杜甫唱和引发的人日庆典正不断破圈。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喜爱上这个节日,不断呈现各种创意。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天。广州人全家人相聚,男女老少也会结伴到郊外游玩,到芳村“游花地”。人日下午,各地也有吃长面的习惯,谓之拉魂面,意指收心准备春耕之意。

自2014年,就有学者倡议将传统“人日”设为“人民节”“尊严日”,倡导“生命尊严”“生命质量”,呼吁人们在每年的这一天,静下来思考生命的价值。东方朔《占书》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

“人民安”乃“人日”纵贯古今的核心思想。人人快乐,阖家顺遂,国泰民安是每一名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