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闹元宵
尹燕忠
02-07 15:07
难忘儿时闹元宵
王京元
王京元,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山东平阴县退休干部。近年来开始写作,作品屡见县报,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过了春节后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有许多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其热闹程度实际上远胜过春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自古以来人们以观赏花灯习俗为主,进行热烈庆祝,这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寄托了人们喜庆团圆,共赴美好的良好愿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时期,“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经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除此之外元宵节也和佛教和道教的习俗有关,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明帝命令正月十五夜在皇宮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普及,形成元宵赏灯的习俗。道教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因此也有燃灯的习俗。
小时候在老家,闹元宵是正月里的重头戏。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要挂花灯,燃烟火,放鞭炮,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我们纷纷穿上节日的盛装,高高兴兴去周村闹元宵。老家东代村虽属邹平市,但离得周村很近,只有几里地,平日赶集上店都去周村,我自1962年起就在周村的淄博六中读书,目睹了当时闹元宵的盛况。
周村闹元宵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周村是个商业重镇,自古就商人云集,日进斗金,生意兴隆,人称“金周村,旱码头”,乾隆皇帝曾御赐为“天下第一村”。周村每年的元宵节,观花灯,扮玩,抬芯子热闹非凡,遐迩闻名。据说周村花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商人云集周村,春节各街各商号都要挂灯以示庆贺。周村的花灯有三不挂:兵荒马乱不挂,歉收不挂,皇帝晏驾不挂。古时灯区在大街,丝市街,银子市,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在大街。周村大街是当地有名的古街,届时整条街用丝绸篷顶,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观灯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各式各样的花灯如繁星挂满了篷顶和大街两侧,式样繁多,造型美观,新颖别致。有玲珑剔透、古朴典雅的宫灯,有吉祥如意、形象逼真的荷花灯,有人影婆娑的仙女灯,有色彩艳丽的孔雀灯,有鲤鱼跳龙门,小猪放鞭炮,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和沙僧。还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灯,植物灯,走马灯,故事灯。有梅兰竹菊,鸟虫瓜果,鱼鳌虾蟹,羊顶角,猴子啃桃。故事灯有天仙配,拾玉镯,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娶亲,姜太公钓鱼等。形形色色的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别具一格的各种花灯,挂满街头,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看那漂亮的兔子灯,浑身雪白毛茸茸,红红的圆眼睛,三瓣嘴,长耳朵,在明亮的灯光下活灵活现。你看那荷花灯,荷叶上蹲着一只青蛙,披着绿色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演奏着动听的交响曲。荷叶展绿叠翠,浑圆宽阔,碧盘滚珠,皎白无瑕。在碧绿的荷叶丛中,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艳美无敌。水珠在荷叶上微微滚动着,闪烁着晶莹的光辉,像翡翠盘里托着珍珠一样。粉红色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远远看去像一盏盏红灯,娇艳欲滴,婀娜多姿,有的开了三两瓣,有的已全开,露出娇小的莲蓬。看那小猪灯,浑身上下金灿灿,憨态可掬,肥头大耳,长嘴巴,黑黝黝的大眼睛,引人注目,大耳朵一扇扇地,微卷的尾巴左右摇摆,四只脚有节奏地在跑动。那孙悟空手舞金箍棒,正在打妖精。还有那猴子吹“鼓当子”,猴子走动中,嘴吹玻璃泡,“鼓当,鼓当,叭”,将“鼓当子”吹爆。还有那“老两口拐磨子”,一边拐磨子,一边唱着五音戏,风趣生动,形象逼真:“我这里拾起了晃赶晃,一个喽斗咳哟嚎。”“拐磨子,俺不怕手腕儿酸啊。”“老婆子!”“咋着嗨?”“俺待说”“你说不咋”……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观完花灯,再去看扮玩。周村的扮玩,热闹非凡,日子集中在正月十三至十六,需要提前准备和试演。演出主要在晚上进行,届时街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旌旗招展,非常壮观。扮玩队伍按指定路线行进,观众于街两侧观赏而行。扮玩队伍前面,两个年轻人身着古装马童衣,头扎红头巾,手舞火起溜(又名火蒺藜,用绳连着两个钢丝球笼,其中装着燃烧的木炭),火星四溅,在前开道。两侧的观众,扑打着身上的火星往后闪躲。
紧接着有舞龙舞狮,演员们身着艳丽的服装,化身为威风凛凛的龙与狮。龙身金光闪闪,鳞片翉栩如生,龙头威武无比。狮子身披红色彩衣,憨态可掬,眼睛炯炯有神,口含绣球。随着鼓点声响起,龙头高高抬起,直冲云霄;龙身在空中翻飞跳跃,仿佛云中穿梭,气势磅礴。舞狮的演员们配合默契,将狮子的憨态与勇猛演绎得淋漓尽致,翻滚跳跃,登高踩球,每一次动作都让人眼花缭乱。那一刻整个队伍沸腾了,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后边是高跷队,脚挂响铃铛,几十副高跷步调一致,铃铛声,踏地声,锣鼓声,清脆悦耳,边走边演。有孙悟空,猪八戒,有诙谐风趣的丑媒婆,有扮相滑稽的丑县官。踩高跷的场面,十分热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演员们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手中拿着绸扇或各种道具,脚踩一米多高的高跷,仿佛踩着云端,轻盈而又稳健。他们的动作协调有序,大摇大摆,像一只只大螃蟹在翩翩起舞,他们扭腰晃脑,扮丑扮怪,或提腿向上飞步前进,或倒挂金钩,一个筋斗翻下来。演员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每一步都走得那么从容不迫,仿佛与高跷融为了一体。观众簇拥在两旁,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和掌声,为精彩的表演喝彩。人们说得好,“踩上高跷,仿佛与世界握手,每一步升腾都是梦的跃迁”。
紧接着是竹马队,周仓引竹马,活蹦乱跳,骑竹马的是关公,单刀赴会。还有那岳飞大战牛头山,马前是张保,马后是王横。还有曹操惨败华容道,张果老倒骑驴。还有那“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薛仁贵东征”等,精彩的表演,引来人们阵阵欢笑声。竹马用竹篦扎成骨架,分为马头和马尾,骨架外糊上纸或布,再用各色的纸制成马鬃、马腿、马耳朵等。舞者表演时将前后两截系在腰上,表演骑马徐行或疾驰,跳跃,动作轻松活泼,情绪热情奔放,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套路。整个活动以上身活动为主,边甩动马鞭,云帚,同时上下左右晃动马的头部,做出乘骑的样子,追逐奔跑,表现得滑稽幽默,脚步一瘸一拐,摇摇摆摆,引人注目,美轮美奂。
随后是旱船队划桨而来,演得有肖恩打鱼,许仙游湖,吳王采莲,草船借箭,截江阿斗,龙凤呈祥。滑船的艄公,身着艄公衣,手摇木桨,在打击乐的鼓点声中,载歌载舞。以碎步摇桨划船,跬步点轴转弯,跨步快速行船,跪步收桨触滩,动作协调,惟妙惟肖。船中的姑娘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一把精美的花扇,随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舞动着身姿,她们脸上带着甜美的笑容,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喜悦。锣鼓音乐声响,踩着节奏表演,划船人夸张地快乐划桨,大家相互配合,进退有序,船身轻轻摇曳,随风飘动,如同行驶在河水之中……
后边跟着秧歌队,秧歌舞起,红绸翻飞,如诗如画,一步一韵,尽显风采,引人入胜,令人陶醉。他们的步伐轻盈而富有节奏,仿佛春天的脚步在大地上轻盈跳跃。手中的彩绸随风飘扬,如同绚烂的彩虹划破长空,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秧歌队伍,随着鼓点的加快,动作也愈发灵动,时而旋转跳跃,时而交叉穿梭。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展现着生活的热情与活力。人们尽情地欣赏演员的精彩演出,欢呼声,掌声连成了一片,嗓子喊哑了,手也拍红了,人们醉了,快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接下来,我们看芯子,周村芯子,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颇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芯子是一座移动的舞台,芯子上展示各种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芯子表演主要是,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人物的表演者固定在高秆或造型上,演绎着各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和惊险。因支架如灯芯在衣内支撑,故称为芯子。表演主要是踩芯子,大多将十岁以内的少年儿童固定在芯台上,身着戏衣长褂,粉黛峨眉,双臂甩着水袖在空中挥舞,衣袂翩翩,如仙女神童。脚下虚踩着花瓶,树枝等物,尽情表演。锣鼓声声,十六个身着古装的大汉,抬起芯子,踩点齐步向前走去,看似惊险却包含着无穷乐趣。芯子风格迥异,造型奇特,讲着不同的故事,有才子佳人,有斩妖除魔,有忠孝节义,有诗书传家。内容丰富多样,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经典剧目。常见的有“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蟐娥奔月”“荷花三娘”等。一台芯子就像是一座流动的舞台,凌空而来,飘然而去,韵味十足。有时十几台鱼贯而行,招摇过市,让人沉醉其中,人们高兴地笑着,叫着,拍着手,跺着脚,欢呼雀跃,人人心里乐开了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全国各地,多种形式,欢天喜地,同庆佳节。各地的元宵节隆重热烈,盛况空前,为“过大年”画上圆满的句号;鼓舞人们拥抱并投入万象更新,春意浓浓的新生活。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