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丘挺:“传移模写”是艺术家的终身功课,是精神内化的津梁

文化视界

02-08 15:14

展览名称

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5年1月21日-3月16日

展览地点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三层展厅

展览总策划

徐扬、林茂

学术主持

丘挺

策展

丘挺

展览统筹

杜轶才、靳军、韩文超、王秀玲、高高、海军

策展助理

陈相锋、丛涛

学术顾问

蒋采萍、金鸿钧、王同仁、张立辰、郭怡孮、薛永年、贾又福、楼家本、谢志高、韩国榛、苏百钧、唐勇力、田黎明

中国画学院展览工作组

王晓辉、廖勤、金瑞、徐华翎、张猛、刘荣、边凯、谢青、张弓、陈相锋、许祚强、李江、王相洁、赵岳、曹天戈、彭瑾慧、邓金、樊令超、周江南、吴勇、魏玄览、骆祺缘、姚乐进、郑可心、刘泽宏、程史豪、张志浩、徐大为、于丰源、宗钰

美术馆展览工作组设计统筹

纪玉洁

展览管理

吴鹏、宿世存、荆鹏

典藏管理

李垚辰、徐研、王春玲、马亮、崔然然、窦天炜、李伟、梅琦、姜楠

媒体宣传

何一沙、吴靖、贺伊飞、杜隐珠、丁怡

公共教育

肖宝珍、耿菁华、王军、姚轶群、梁雯、西华伟

发展推广

孙炜、伊义

行政支持

蒋思妤、岳君瑶、张倩、郭旭

后勤安保

陈小华、吕智发

展陈设计及实施

刘晶、王毅、刘维根

视频制作

制作组一

导演

杨延远

摄影

李迪、杜霄成、李凯强、姚小东、付俊皓

剪辑

杨延远、李迪

制作组二

导演

陈旭东

摄影

董睿、杨永、杨同、杨亚飞、杨雷、陈晓

剪辑

吴艳

“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呈现央美百年来中国画临摹教学的临摹作品、课徒稿及临创转化创作共300余件,旨在挖掘“传移模写”古法在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中的学理价值与时代新意,并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认知体系的深厚内涵与积极意义。

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在《论传统》一书中谈到传统的意义,说:“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某种连续性与目的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一直是在挤压中生存。在当下文化多样化的世界里,当我们讨论中国画乃至宏观把握中国整体艺术的问题时,不仅要面对“新”与“旧”的问题,还有如何通过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挖掘与再认识,将它的自律性和外部拓展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统一。

作为六法之一的“传移模写”,不仅是学院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课程开始阶段,更是艺术家在艺术里学习认知的终身功课,是程式、造化、心源不断流变的动态过程。王铎在他的晚年,还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五十年矻矻不辍,深耕传统,何以如此?我想大概是通过临摹不断地体悟品格趣味之精微,时时警觉风格化中的习气。可见临摹除了流布递传、摹写技巧之外,还是精神内化的津梁。

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之中,多元文化和艺术形式相互交融与碰撞,更要深入自身传统语言的研究与把握,才能在文化多样性中保持独特性和识别度,因此中国画的语言方式、笔墨理法的研究、基础性的训练尤为重要。此次展览从北平艺专一直到当下央美的临摹教学,以“经典”“遗产”“精研”“变化”四个板块对中央美院百年中国画作一次梳理,讨论当今传移模写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启示。展览的每一个板块都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对经典的认知和阐释,见证不同时代摄取古法的细微差异。

代与代之间的艺术存在传承,也存在竞争,代与代之间的风尚摇摆,往复循环,这是风格史中的常例。这种有趣的学术风景常见于绘画史和音乐史中,就像北宋末年的李公麟、王诜、米芾、徽宗等人奉行带有道统的复古思潮;元初钱选和赵孟頫不满于南宋流行的刻露画风,转而追步唐宋古意;董其昌批评盛极一时的吴门画派“甜俗”,对高古之境的“心想而推之”;黄宾虹试图以唐宋之法臻于浑厚华滋,都藉由历史的审美意识拮抗流行风尚,建立起新的范式。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对经典的回望,它使我们得以与时代保持张力,坚守自身对时代的凝视,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将中国画推向更为宽广的未来,展现中国画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挖掘传统典范中的新知识与新启发,探究中国画理法的当代重构。中国画环环相扣的笔墨程式,不是僵硬的程式化,而是可以“以应无穷”的通变之道。《文心雕龙》云:“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是中国画生生不息的源泉。

(文/丘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齐白石 《记八大山人画稿》

纸本水墨 30.5cm×16.4cm 1907年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 临清朱耷《瓶花》

纸本水墨 30cm×25.5cm 年代不详

北京画院藏

于非闇 临传北宋赵佶《御鹰图》

绢本设色 165cm×80.5cm 1954年 

北京画院藏

李可染 《仿八大山人图》

纸本水墨 76cm×42cm 1943年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蒋采萍 临传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绢本设色 28cm×77cm 1958年

郭怡孮 临清任颐四条屏

纸本设色180cm×48cm×4 1960年

邓林 临唐韩滉《五牛图》

纸本设色 21cm×147cm 年代不详

邓白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飞天

纸本设色 47cm×78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作人 临麦积山石窟壁画甲马局部

纸本设色 72cm×87cm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仃 临炳灵寺壁画《比丘像》

纸本设色 37.5cm×29cm 195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斛 临唐敦煌石窟壁画(二)

纸本彩墨 59cm×63.2cm 1961年 

家属藏

陆鸿年 临敦煌莫高窟57窟壁画局部

纸本设色 98cm×67cm 1961年

王定理 临明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

纸本金线描 136cm×69cm 199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上)胡勃 临唐代敦煌壁画《菩萨像》

纸本设色 101cm×34cm×2 1979年

(下)陈师曾《山水册》

纸本水墨 11.5cm×17cm×8 191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上)邵逸轩 山水画稿片

纸本水墨 45cm×33cm 192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下)王梦白 花卉稿片

纸本水墨 31cm×33cm×10 192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苦禅 鹰头画法

纸本设色 60.5cm×64cm 1980年 

家属藏

王雪涛 花鸟画稿片

纸本水墨 33cm×46.5cm 年代不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陈师曾《松壑诗思》

纸本设色 129.3cm×64.1cm 1937年 

湖社研究所藏

陈半丁《杖策觅幽》

纸本设色 99.4cm×33.2cm 1947年 

湖社研究所藏

于非闇、颜云霖 《花鸟》

纸本设色 242cm×117cm 年代不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镜汀 临清戴熙《溪山高隐》(局部)

纸本设色 37.5cm×234cm 1922年 

湖社研究所藏

陈平 《秋山隐农家》

绢本水墨 240cm×120cm 2016年

丘挺 《千壑幻雪》

绢本水墨 128cm×68cm 2020年

王鹏 《吟月》

绢本设色 70cm×43cm 2022年

邓金 《饮鹿图》

绢本水墨 134cm×64cm 2024年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画家简介

丘挺,1971年生于广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

书画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法国布列塔尼联邦委员会、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出版的专著及画册有《延月·梳风——丘挺作品集》《丘园养素——丘挺书法集》《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丘挺卷》《丘园养素》《丘园养素——桂林黄姚写生册》《山水之眼》等。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