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底蕴!

济南大学

02-10 09:52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在这个阖家团圆、年味浓郁的日子里,济大学子的寒假生活不仅限于亲朋聚会和年味享受,更因为一次次与家乡传统技艺的美好邂逅而显得格外特别。

有人走进灯火通明的作坊,跟随长辈学习手工的精巧制作;有人深入地方传承活动中,领略表演的魅力。他们用青春的热情与实际行动,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作品欣赏(排名不分先后)

烙画葫芦

美术与设计学院环艺2401班

李振欣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葫芦不但在古代传统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剪纸窗花

文化和旅游学院传媒2201班

王美娟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纸发明之前,类似的镂空技艺便已出现,纸普及后,剪纸艺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09 年,中国剪纸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惊艳世界。它题材极为广泛,日常的农耕场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都能成为创作素材;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春节时的福字、喜鹊登梅,喜庆又应景;婚礼上,大红的喜字剪纸,传递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非遗剪纸,是指尖艺术,更是民族记忆的传承,每一道剪痕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山西面塑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类2407班

李柯华 

山西面塑,源自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瑰宝,以面粉为材,巧手塑形,承载着三晋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商周祭祀礼仪中萌芽,逐渐融入岁时节令、婚嫁寿诞等生活场景,成为传递祥瑞与祝福的象征。匠人们以天然果蔬汁上色,运用捏、搓、剪等技艺,将面团化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戏曲人物或祥瑞图案。晋南的枣山面花精致细腻,晋北的寒燕面塑灵动传神,绛州面塑则以戏曲人物见长。如今,山西面塑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展现着面香里的中国智慧与艺术魅力。

葛村榼子

美术与设计学院视传2402班

马雨涵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葛村传承着一项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技艺——榼子。葛村榼子历史悠久,最初它是村民们为了制作节庆面食、祭祀供品而创造的工具。经过代代相传,榼子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从简单的形状逐渐演变为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各种样式。榼子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首先,榼子多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桃木等,这些木材不仅耐用,而且在雕刻过程中能更好地展现出磕子的细节。随后,工匠们依据心中的设计图样,用刻刀、凿子等工具进行精细雕琢。雕刻时,他们将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吉祥图案等元素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榼子上,每一刀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人们用榼子印出的面食,造型精美,寓意吉祥。如今,葛村榼子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瑰宝螺钿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药2401班

王好怡

螺钿,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它用贝壳的绚丽,勾勒出历史的脉络,编织出文化的华章。在时代的浪潮中,螺钿从昔日的宫廷雅器,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如今,我们有幸目睹它的光彩,也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让我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为螺钿注入新的活力,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褪色,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一颗永恒的明珠。

莱芜锡雕

商学院金融2401班

王琰

莱芜锡雕以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独具一格而著称于世,莱芜锡雕制作工艺精良,巧夺天工;民族风格浓郁,陈设实用两相宜,独树一帜,名噪艺坛,实为中国民间艺术之奇葩。

工笔牡丹

教育与心理学院心理2403班

徐明乐

“菏泽牡丹甲天下,工笔牡丹甲菏泽”,当菏泽牡丹的蓬勃生机与工笔牡丹的细腻笔触相互交融,便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菏泽牡丹,绽于广袤田野,花瓣层层舒展,似是被春风精心铺陈,每一瓣都盈满了阳光的温暖与雨露的润泽,带着自然赋予的蓬勃生机。而工笔牡丹,于宣纸之上,画家以纤细如发的笔触,将牡丹的每一丝纹理、每一处褶皱都精准勾勒,色彩晕染细腻入微,仿若能触摸到花瓣的柔软质感。菏泽牡丹的烂漫与工笔牡丹的精致相遇,一方是自然的野性之美,一方是艺术的匠心独运,它们相互映衬,让牡丹之美跨越了时空与媒介,于观者眼前缓缓铺展,绽放出无尽的魅力。

冰雕

文化和旅游学院烹饪2401班

祁家彤

冰雕,是一种雅俗共赏、赋抽象于具象之中、具极高欣赏价值的、可欣赏的剔透艺术,于重大节日以节日为主题雕刻出各种冰雕,为节日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寒冷与春节相碰,每逢过年,东北必定会在各地举行冰雕展,不仅有鸟兽虫鱼、巍峨宫殿,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冰雕。各个作品晶莹剔透,圆润光滑,凹凸有致,是匠人们在冰雪天里创造的视觉盛宴。

糖瓜甜蜜蜜

政法学院法学2406班

张梦昕

糖瓜,是冬日里的一抹甜蜜记忆。它圆润小巧,金黄透亮,仿佛被阳光凝固而成。轻轻咬一口,酥脆的外壳瞬间碎裂,浓郁的麦芽糖香在舌尖化开,甜而不腻,带着一丝醇厚,让人回味无穷。糖瓜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习俗中,人们用糖瓜祭灶,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甜蜜的寄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如今,糖瓜依然是冬日里的一份温暖,它带着童年的回忆,陪伴我们度过寒冷的时光,成为冬日里最甜蜜的慰藉。

烟台饽饽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2402班

董丰嘉

新年大饽饽,作为山东烟台传统新年食品中的佼佼者,承载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与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它通常以精致的面团为基底,经过巧手的揉捏、塑形,变化出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如莲花盛开、鱼儿戏水或是寿桃形态,寓意着连年有余、富贵长寿等美好愿景。蒸制过程中,大饽饽逐渐膨胀,变得饱满圆润,色泽洁白如玉,散发出诱人的面香。待到出锅那一刻,热气腾腾中,不仅温暖了冬日的寒冷,更暖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自家做的大饽饽,通常分为“枣鼻子”“神虫”“桃子”“鱼”,别有一番风味。新年食用大饽饽,不仅是一种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联结,让人们在品尝之间,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年的味道。

通过这段与传统技艺的邂逅,济大学子不仅收获了技艺的传承,更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正如他们所展示的,新时代的青年在传承中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文化的守望者与创新者。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