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轼说丨东坡上元灯火夜 元宵似是欢游好
如轼说
02-12 06:58
山东苏轼的24节气(12)节日篇:
东坡上元灯火夜 元宵似是欢游好
目录
一、千枝先剪上元灯
买灯:务从俭约 割爱为民
观灯:观赏尽情 猜谜任性
二、传柑归遗满朝衣
寄情:传柑馈妻 牛衣难忘
诗赋:草木天浆 洞庭春色
三、元宵似是欢游好
游赏:东风有约 万家春台
感悟:藏否紫姑 思辨人生
正文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几乎涵盖了从农历小年开始至正月十五的各种传统习俗,包括灯会、社火等等。也就是说,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建构的春节年俗,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算过完。
正月十五,堪称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形成的重要节令。
从天文立法看,农历每月首日为朔日,最后一天为晦日,十五日为望日,也是月亮最圆的日子,根据闰月不同,次日十六日或十七日则称既望。《说文解字》载:“元,为始;宵,为夜。”农历正月为元月,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自汉代“太初历”制定颁行后,就已将“元宵”确定为重大节日。清·郑泰《月令精钞》:“上元,一岁夜节之首,故曰元宵。”
从道教节庆看,道家至北魏时就以“天、地、水”三官配三元节,将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熙宁五年(1072),苏轼亦有“记取上元灯火夜,道人犹在水晶宫”诗句。
天官赐福图
从佛教传承看,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敦煌文书中的《太子成道经》记述释迦牟尼为“宝灯王”,“身上燃灯千盏”。东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礼佛。至隋唐,元宵节张灯正式成为民间习俗。
从官民规制看,由于汉文帝诛乱勘平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文帝每年此夜均出宫与民同乐以示庆贺,这就使元宵节成为官方节日而延续下来。到了宋代,元宵节成为比元日更重要的春节庆典,这一天,不但皇帝与百官、官员有幕僚间赠送黄柑庆贺,而且皇帝登御楼与臣民共赏灯祈福,民间男女可混杂在一起弦歌乐舞,聚戏朋游,官员休假五天。
苏轼的一生,写过有24篇诗文涉及上元节,1首词提及元宵节,其中《谏买浙灯状》等成为研究宋代政治文化、节庆习俗的宝贵文史财富。
千枝先剪上元灯
在苏轼的系统观念里,总会把去岁今春光景和上元节联系起来一同考虑,而着重点多落到上元,可见上元节在北宋节令和苏轼心中的位置。如元丰六年(1083)在《正月三日点灯会客》中有“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元祐二年(1087)十二月五日,苏轼为元祐三年新春创作的《春帖子词》中有“七种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灯”;绍圣三年(1096)作《新年五首》其一首句,有“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
买灯
务从俭约 割爱为民
苏轼一生直言极谏,除弊恤民的履职行动,可谓始自上元灯事。
宋代花灯,造型多样,用料考究, 加之社会商业化程度较高,制灯、售灯形成产业,初步诞生福州、江浙等特色品牌。赵蕃诗“一盏华灯直万钱,谁知下里取薪燃”写出灯价之贵。同时,观赏灯在节日彻夜不熄,灯油耗费亦不菲,如“成都元夕节每夜耗费灯油5000斤之多。”
熙宁二年十二月,时任开封府推官的苏轼听到神宗皇帝要减价购买四千余盏浙江花灯,以在上元节取悦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消息后,秉笔《谏买浙灯状》,直陈:“卖灯之民,例非豪户,举债出息,畜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陛下为民父母,唯可添价贵买,岂可减价贱酬?”指出“方今百冗未除,物力凋弊”,即便“不用大司农钱,而内帑所储”,也不必“耗于不急之用”,内帑也出自民力,“务从俭约”“深计远虑,割爱为民”。
神宗皇帝欣然采纳了苏轼的进谏,回到过去“每遇放灯,不过令内东门杂物务临时收买,数目既少,又无拘收督迫之严,费用不多,民亦无憾”的旧俗。受此鼓舞,苏轼遂于不久写下反映其治世理念的万言书《上神宗皇帝书》。
观灯
观赏尽情 猜谜任性
苏轼倅杭期间,有三个上元节是在通判任上度过的。
纱笼擎烛迎门入,银叶烧香见客邀。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宵。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明日酒醒空想像,清吟半逐梦魂销。《祥符寺九曲观灯》
熙宁六年(1073)正月十五日夜,他来到杭州祥符寺观灯,看到寺门口纱笼灯焕发华彩,银制的香具中高香萦绕,各种绚丽灯具点亮夜空,观灯的人们彻夜如蚁穿行,玻璃花灯在水面摇曳,鱼儿畅游其间……
苏轼余兴未减,信步来到僧房,萧然无灯火,据张道《苏亭诗话》记载,但闻“薝葡余香,叹仰留诗。”薝葡,又名栀子花,花瓣六出,常被用作禅宗的装饰和象征。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诗中的玻璃,即指玻璃灯。《武林旧事》卷二《元夕》载:“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无色玻璃所成。”末句化用《维摩诘经·菩萨品》:“有法门名无尽灯。”《大日经疏》:“无尽者,即是无相别名”,意指无尽灯超出实相界,故自然无灯。
宋·李嵩《观灯图》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已经从杭州通判任上异地升迁,抵达山东密州任知州。熙宁八年(1075)的上元夜,他作《蝶恋花·密州上元》,上阙仍沉浸在杭州城的元宵风情中: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下阕记密州上元,一派寒寂萧瑟中,也透露出中元节的另一项古老民俗,入夜燃灯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望日,十二望之首,为传柑节,又为上元,道家以此日为天官赐福之辰,入夜燃灯祀天地、家神及祖先。”
在苏轼所有关于上元诗词中,记录击鼓吹箫祭祀场景的,唯在山东写成的此篇。这也是苏轼刻画齐鲁之邦、礼仪之乡,报本反始、慎终追远之朴厚民风的生动写照。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这项传统的节庆娱乐活动始自北宋。“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夜放,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开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
南宋·庄绰著《鸡肋编(下)》就曾记载了苏轼“打灯迷”的两则轶事。一次,黄庭坚在众人聚会时作一酒令:“虱去⺄为,添几却是风。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众人莫能答。苏轼听到,应声而对:“江去水为工,添系即是红。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创意更妙,敏捷尤甚。
苏轼曾与孙素(贲公)会饭,孙素非常怕媳妇,席间有官妓,善商谜。苏轼遂出一谜面“蒯通劝韩信反,韩信不肯反”请她猜。她思考再三,说不知道猜的对不对,但不敢说。孙素急催,方敢言,乃曰:“此怕负汉也。”哄堂大笑中,苏轼厚赏了这位官妓。
传柑归遗满朝衣
元宵节夜里制作汤圆,家人合食,俗称“饷元宵”,“汤圆”之称,至清中晚期才渐渐多起来的。在苏轼的元宵节诗文中,虽然找不到描写相关饮食内容,但一个如今几乎被遗忘的元宵节旧俗却多次出现,意味深长,这就是传柑,元宵节,又被称作“传柑节”。
传柑系唐时宫廷遗风。明·顾充《古隽考略》:“上元夜登楼,贵戚例有黄柑相遗,谓之传柑。”清·郑泰《月令精钞》:“上元灯夕,传柑节,明皇时上元夜御灯楼贵戚例有黄柑相遗。”宋时,延续此风。宋·祝穆《方舆胜览》:“上元灯夕,上御端门,以温州所进柑分赐从臣,谓之传柑。”
寄情
传柑馈妻 牛衣难忘
元祐八年(1093)上半年,58岁的苏轼在汴京担任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达到官宦生涯的顶峰。这年正月十四夜,皇帝诏从臣宣德门观灯,苏轼在《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中,记录了皇帝“侍臣鹄立通明观,一朵红云捧玉皇”的威仪及“吾君勤俭倡优拙,自是丰年有笑声”的祈福后,在第三首中描述了月冷人净灯稀,回到家中的情景。
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
诗的后两句定格了灯油将尽,46岁的王闰之披衣等候,老东坡拿出带回的黄柑递给妻子的动人一幕。
苏轼在诗后自注:“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
细君,借用《汉书·东方朔传》中东方朔妻子之名,喻指妻王闰之。
这也是苏轼和王闰之共同度过的最后一个元宵节。是年八月八日,王闰之病逝于开封。
绍圣五年(1098),因为儿子苏过被太守召去过节,贬官儋耳的老东坡独自度过了一个孤苦伶仃的上元夜,他不禁作《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戊寅岁》,回忆起元祐四年(1089),他作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正月十五侍宴端门,朝衣装满黄柑的场景:“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
元符三年(1100)的正月十五,在海南的苏东坡作《追和戊寅岁上元》,这也是他留下的最后一首上元诗。
春鸿社燕巧相违,白鹤峰头白板扉。石建方欣洗牏厕,姜庞不解叹蟏蝛。一龛京口嗟春梦,万炬钱塘忆夜归。合浦卖珠无复有,当年笑我泣牛衣。
诗的最后两句,苏东坡化用《汉书·王章传》中王章病重,没有被子盖,卧牛衣中,与妻辞决,哭泣的典故,悼念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老妻王闰之,不禁令人动容。
诗赋
草木天浆 洞庭春色
元祐八年(1093)正月十五,的驸马王晋卿得到御赐黄柑,送给好友苏轼,苏轼作诗赞美黄柑之香。
侍史传柑玉座傍,人间草木尽天浆。寄与维摩三十颗,不知薝葡是余香。
苏轼自注:“举轻明重,维摩犹三十枚”。薝葡之香超乎寻常,在薝葡面前,其他香气已不再称香。但苏轼反语用之,称与黄柑的香气相比,薝葡亦是逊色。
在这之前的一个月,即元祐七年(1092)冬,宋室宗亲安定郡王赵世准以黄柑酿酒,名之“洞庭春色”,安定郡王的侄子赵德麟得到一些,送给好友苏轼,时在颍州任知州的苏轼留下千古名篇《洞庭春色赋》:“……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元宵似是欢游好
宋代上元,夜里观灯,白天畅游成为宋人的文旅风尚。在黄州贬谪期间的苏轼更是放却官身心自由。
游赏
东风有约 万家春台
元丰四年(1081)、元丰五年(1082)、元丰六年(1083),连续三年的正月二十日,贬谪黄州的苏轼都要和友人相约出东门沐东风,尽兴而归。留下“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等同韵诗篇。
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五,从黄州移任汝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在宿州过上元节,心情舒畅的他作《南乡子·宿州上元》,记述了雨后春游的一幕。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明·仇英《郊外游春图》
元祐七年(1092)在颍州担任知州的苏轼与时任颍州通判的赵德麟同过上元,填词《木兰花令》,留下颍州百姓在西湖游赏的图景。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词中“十里神仙迷海岛”,将恩师欧阳修讴歌颍州西湖的“都将二十四朝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及《采桑子》十首中“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意境高度概括,并向其致敬。
感悟
藏否紫姑 思辨人生
元宵节请紫姑神占卜,早在南北朝时即已流行。据《显异录》记载,紫姑为莱阳人,姓何名楣,人称三姑,由天帝命为司厕之神,能占卜众事。《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但苏轼对这种装神弄鬼的事情很不屑。
寓黄期间,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词上阙运用神话传说,戏弄、嘲笑紫姑神;下阕借用历史故事,揭示紫姑神的虚无本质。苏轼引神用典,以为警世之治、移风易俗之用,今天读来都令人哑然失笑。
元符二年(1099)正月十五晚上,几位老书生约谪居海南的东坡先生出门赏月,至三更方归,家人已掩门熟睡,鼾声阵阵。苏轼放下拐杖发笑,心想出游和酣睡,孰得孰失?苏过问笑为何为?苏轼说,是在笑自己,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殊不知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啊。
这就是人生!这篇百字小品文,信笔写来,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风趣自然、寓理于情,蕴含着坡仙对人生得失无定之妙悟,值得细细品味: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