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门前的河码头
尹燕忠
02-12 15:59
老家门前的河码头
高亚
老家门前有条名叫大洋的河。河南岸是成匤连片的水稻田,风吹稻花香两岸;河北岸是枕河而居的农家,柳暗花明的岸边,点缀着一个个形式多样的河码头,那是农家生活的小天地。无论薄雾飘绕的清晨、炊烟袅袅的晌午、还是霞光映天的黄昏,放眼望去,任意截取哪个时段都是喧腾的“农家上河图”。
那个年代,农村经济条件差,农家没有自来水,就连简易的土水井也打不起。一日三餐、淘米洗菜等生活用水,都靠自然河水。河码头也就应运而生。码头都建在自家门前。兜里没钱,缸里少米的农家,码头自然讲就不起来,只能随地势因陋就简。码头有大有小、质地有好有丑。一般农家的码头,都是台阶式的泥土码头,它不用花钱,只要人出力挖土就行。各家根据河岸到水面的距离,用大锹相应挖几级长、宽适度,有上下落差的台阶通到水面就是码头了。因码头是纯泥土,挑水、淘米洗菜时水常泼洒在上面,泥和着水,又烂又滑,尤其遇到下雨天,常有大姑娘、小媳妇在码头上不是跌个“屁坐子”,就是滑个“仰巴叉”。有条件的人家,在每级台阶上撒些碎砖石子,在靠水的最底一级台阶上铺上砖头,或放一块残缺的水泥预制板。家境好的,直接用砖头水泥沙浆砌成码头,亮堂、耐用。
也有不是台阶式,而是平铺式的码头。它是用六到九根粗大的洋槐树棍打入水下泥土作基柱,在出水的基柱上再横竖搭上木棍,用长铁钉封死,再用铁丝缠牢,表面铺满细木棒并用铁钉铁丝固定,形成一个供人行走的平面。此码头根基牢固、板面结实,经久实用。我家门前河边的码头,就是棍棒做的平铺式码头,它有四米多长,两米多宽,可同时容纳五、六个人用水。因码头大、水深,吸引了半个庄子的男女老少。农家的河码头虽然没有塔吊林立的海港码头那么壮观,也没有人头攒动、高耸云天的游轮码头那么豪华,但简朴的农家河码头上却浓缩着农家风情,蕴藏着庄稼人发自内心的欢声笑语。
码头是心旷神怡的观景台。码头像浮桥,又像塔吊的长臂,伸向河里。站在码头上,感觉自己是会武术轻功的大侠“水上漂”。极目远望、心旷神怡: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蓬蓬勃勃的芦苇倩影,在水下婆娑摇曳;翠荷红菱绿叶弥漫,悠然的鱼儿在水下摇头摆尾;蜻蜓像表演杂技,纹丝不动地䇄立荷茎,青蛙得意地从一片荷叶跳到另一片荷叶;垂柳飘拂的绿荫深处,飘出一只船形采菱桶,桶里坐着一位戴着草帽、衣着端庄的村姑,她一边用手轻轻地划着水,一边低头侧身翻转碧绿的菱角叶,在她将一颗颗红菱轻巧地放入桶内的瞬间,才能露出俊俏的脸庞。我喜欢看老鸦捕鱼。小小渔船上的玩鸦人,一边脚板敲打着船体,随着有板有眼清亮的“咣…咣…”声,站立船舷的老鸦,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一个个“扑通、扑通”跳下水直往水底钻,不一会儿,又一个个刁着活蹦乱跳的鱼儿,兴高采烈地游向主人,待主人取下它嘴里的大鱼,再奖励它条小鱼后,便又心满意足、精神抖擞捉鱼去了。我还喜欢一个人伫立在码头上发呆,清澈如镜的河水映照着自己的脸庞,也照亮了自己心扉,我对着河水放飞思绪,毫无顾忌地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并把希冀寄托于河水,让它捎上自己的遐想流向远方,流向梦想成真的地方。
码头是各显其能的展示台。河码头上早早晚晚都像走马灯似的,走了一拨又一拨。不是男人早上挑吃水,晚上挑浇菜水,就是女人淘米洗菜、洗衣浆裳。劳动回来的姑娘,为了爽快,也会端个面盆、带块香皀来洗头梳妆;泼辣的小媳妇,会将浸水的毛巾拧个半干,旁若无人地捞起上衣,将毛巾送到怀里,前后上下擦起身子来。“闷头骚”沈二爷,看见女人总是眼睛皮一拉没眼瞅,挑水却有绝活,打水时,扁担上的两个桶不离肩,站上码头后腰一弯,左手将水桶按下灌满水迅速提起放在码头上,右手再将右边的桶按下灌满水,直起腰扬长而去。李家三姑娘,人称“快嘴丫头”,不但能说会道,淮剧、黄梅戏还都能哼两句,占住码头的小伙子,非要她唱一段才肯让位子给她。张大奶是“百事通”,村上哪家生孩子,几斤几两,是男是女,哪家儿子某月某日带媳妇,没有她不知道的,在码头上总是有问必答,滔滔不绝。码头上、河岸上站满了喜气洋洋的庄稼人,他们不急不躁的清洗着,有序地候着,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劳累,笑声堆满码头,流淌满河。
码头是洗澡玩耍的大跳台。在偏僻的农村,夏季是男孩子的季节,他们把码头当跳台,常三五成群光着屁股,“扑通、扑通”地跳入河里玩耍。比赛扎猛子是那时必玩的项目,谁在水下憋气长潜得远,谁就是第一名,犒赏10个菱角或一只河蚌。有的胆小怕呛水,不敢从码头上往下跳,就直接站在水里,手捏鼻子,头往下一闷,撅起屁股,活像捉鱼的老鸦。大人们站在岸上抽烟,聊天,偶尔会有多事的家长,脱掉脚上一只鞋抓手上,在河对岸等着教训上岸的孩子。
老家已没有我的老屋了。那些仍然依河而居的农家,都住上了漂亮的楼房和别墅,房前的场地上,停着雪亮的小轿车,庄上宽敞的水泥路直达县城,各家各户也都通上镇里的自来水。昔日风光无限的河码头,也已坍塌,仅剩几根木棍竖立在寒水中。现在,我因事回老家时,还会到梦牵魂萦的河码头边闲走,听树上鸦雀闹腾、看河里水鸟戏水、鱼儿沉浮,赏对岸倒映在河里的晚霞和农人与牛的身影,闻袅袅炊烟送来的阵阵饭香,那份恬淡的趣致与逍遥,哪是困居喧城中的人所能感受到的呢……
高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千余篇文章先后在《中国干部教育》《中国农民报》《农村工作通讯》《党的生活》《群众》《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盐阜大众报》《扬州晚报》《射阳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散文集《大地的怀想》《大地的恋歌》。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