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禅千日,不如吃茶一壶
尹燕忠
02-26 19:20
打禅千日,不如吃茶一壶
展恩华
参禅打坐是佛家修行的重要法门。通过打禅,静心清障、明心见性,从而获得如来智慧德相。
然而,一位得道的高僧却说:打禅千日,不如吃茶一壶。
一千多年前,两位僧人远道而来,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
赵州禅师问其中一人:“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禅师说:“吃茶去!” 然后,目光转向另一人,问:“你来过吗?”僧人答道:“来过。”禅师说了同样的话——“吃茶去!”站在一旁的监院,也就是管理寺院日常事务的负责人,不明其理,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没来过的,您都让他吃茶去?” 没想到,赵州禅师给他的回答还是同样的三个字:“吃茶去!”
“打禅千百日,不如吃茶去。”即使天天打坐参禅,嘴里时时念着佛偈,如果不能真正领悟,最终也很难见性成佛。如果这样,还不如去静静地吃一壶茶。说不定,通过吃茶这一日常行为,让你幡然醒悟,见到真章。
行亦禅、坐亦禅,吃壶香茶也是禅;执着杂念皆涤尽,泰山纵崩心亦闲。真正的参禅不在于形式,而在“会心”,于体悟。正所谓:一念迷,乃是凡夫;一念悟,乃是佛陀。
佛教书籍浩如烟海,佛学理论博大精深,佛家修行万千法门。然而,大道至简,一个人若有慧心,即便在最朴素的吃茶中也会感悟到似乎深蕴莫测的禅机。
“禅茶一味,自在归心。”是也!
大道至简,得道也至简,简单到会心一笑之间。
两千多年前,在佛陀举办的一次法会上,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大梵天王将一枝金色的优昙婆罗花献给佛祖释迦牟尼。佛祖接过花,没有言语,只是拈花示众。摩诃迦叶没有问其道,只是会心地微笑。于是佛祖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授给迦叶。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禅宗的起始。
对大多数人来说,诸多佛理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祖传道45年,真正开悟的人也只是少数。所以,要取得“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需要的不是勤奋,而是智慧;不是听讲,而是会心。换言之,以心传心远胜知识的积累。
“吃茶去”,是赵州禅师以心传心的便捷法门。吃茶便吃茶,端起即放下。端起是一种担当,放下是一种智慧。人生无非就在端起与放下之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顺也罢,逆也罢;成也罢,败也罢,都不要太当一回事,所有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都是过眼烟云。用能力争取一切,用胸怀包容一切。有了这样的胸怀,即使泰山崩于前、猛虎追于后,也能活得优哉游哉。
参尽枯禅皆不是,心无旁骛吃茶去。与其在这里无休止地探讨那些深不可测、甚至自相矛盾的佛学禅理,背记那些诘屈聱牙、甚至似是而非的偈语,就不如心无旁骛地“吃茶去!”
如果有人追问:吃过茶干嘛去?
我要是禅师,听到这样的问题,要么大喝一声:该干嘛干嘛去!或者什么也不说,劈头就是一棒。一句话,你再不明白,那真的欠揍。
对常人而言,悟道都要经过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似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其实,到了第三重那才是悟透了。
从前,有个徒弟问禅师,悟道前和悟道后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禅师回答说:悟道前,担水砍柴;悟道后,还是担水砍柴。徒弟不解地问,那悟道前后,不是一样吗?禅师解释说:悟道前,担水时想着砍柴,砍柴时想着担水;悟道后,担水时只想着担水,砍柴时只想着砍柴。干的是同样的活,悟道前,思前想后,顾虑重重。悟道后,人的内心就多了一份宁静与笃定。换一种说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干得痛苦焦虑,后者干得专注快乐。
人生就是活着,活着就是干活。所以,干活是人生的本分。怀海禅师倡导“农禅并重”,要求弟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告诉你,活着,只管干你的活,吃你的饭。如果渴了累了,那就吃茶去。
打禅千日,不如吃茶一壶。在细细的品味中慢慢禅悟,人生大道自会了然于心。
对镜一视,镜内镜外,皆是如来智慧德相。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