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月光是故乡的邮戳》文/侯保军

侯保军

02-28 09:19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句诗,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心底那扇思念故乡的大门。在异乡漂泊的岁月里,每至夜晚,当月光温柔倾洒,我总会深切地觉得,故乡的月光,就宛如一枚独一无二的邮戳,深深地盖在我记忆的信笺之上。无论我在人生的旅程中漂泊多远,只要望见那抹熟悉的月光,就能凭借它,寻回心灵深处的归所。

儿时的故乡夏夜,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童趣。那时,故乡的月光格外皎洁明亮。我常常与小伙伴们在自家的院子里尽情嬉戏玩耍,你追我赶,笑声回荡在整个小院。当玩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便会躺在铺在地上的凉席上,惬意地望着那如银盘般高悬在夜空中的月亮。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我们身上,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柔的薄纱。老人们则摇着蒲扇,坐在一旁,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这些动人的传说在月光的映衬下,变得愈发鲜活生动,仿佛触手可及。我一边专注地听着,一边仰望着浩瀚的天空,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广寒宫里的奇妙景象,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在梦里,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清冷的月宫之中,能够触摸到那如水的月光,还与嫦娥和玉兔一起欢快地玩耍着。

月亮,似乎是乡村独有的浪漫与诗意。在乡村,只要天气晴好,每一个夜晚,月亮都会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夏日的傍晚,当月亮刚从东山缓缓升起,那柔和的光芒便瞬间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大家迫不及待地将饭桌搬到院子里,享受着月光下的晚餐。男主人倒上一茶碗酒,那酒水中仿佛也闪烁着月光的影子,如同嫦娥舞动的衣袖般轻盈。若是家中有石榴树,在月光的映照下,仿佛月亮就俏皮地挂在那满是果实的枝头;若是有杏树或桃树,便会觉得月亮温柔地栖息在那繁茂的枝叶间。此时,整个院子都沉浸在一种幸福满溢、福寿安康的氛围中,那轮明月仿佛是专为照亮自家的小院而升起,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安宁。

吃过晚饭,村里的人们陆陆续续地提着马扎来到大街上。男人们围坐在一起,抽着烟,谈论着地里庄稼的长势,分享着在外面打工时遇到的新鲜事儿,烟头在月光的映照下一明一灭,仿佛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女人们则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着家长里短,时而爆发出一阵欢快的哄笑声,那笑声清脆响亮,惊飞了白杨树上栖息的喜鹊。随着夜色渐深,村庄才渐渐安静下来,一户户人家的灯也开始陆续熄灭。然而,月光却依然明亮如昼,它宛如一首永恒的摇篮曲,由月亮轻声吟唱给村庄,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陪伴着人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冬天的月光下,我和几个小伙伴常常跑到村庄边的生产队柴垛旁捉迷藏。那时的我们,就像一群在黑夜中自由奔跑的小野马,充满了活力与激情。那个年代,村里没有电灯,电灯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小学课本里描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如同遥不可及的童话,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幻想之中。

在那些漫长的黑夜里,我们唯一的光亮就是煤油灯。一个普通的墨水瓶里,装着从供销社凭票打来的煤油,用棉花丝做成灯捻。当黑夜拉开帷幕,点燃煤油灯,一道红红的光便照亮了整个土坯房那黄褐色的墙壁。红红的光焰上方,冒着一道黑色的长烟,这微弱而温暖的灯光,便是冬天里村庄家家户户唯一的光亮。母亲常常会趁着这微弱的灯光,为我和妹妹纳鞋底,制作冬天穿的棉鞋。屋外,轻微的冷风轻轻地撩动着树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纳鞋底时发出的“嗞嗞”拉线声,仿佛是一首充满爱意的旋律,在寂静的夜里回荡。我望着那昏黄的灯光出神,脑海中不禁幻化出安徒生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画面,仿佛看到她划着火柴,那微弱的火光向我缓缓走来。过了很久,母亲会轻声说:“熄灯睡觉吧,点了这么久的灯,下个月就没有油票可用了,得省着点。”我虽然满心不情愿,但也只能无奈地钻进被窝,在黑暗中度过这漫长的黑夜,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渴望。

熄了灯之后,月光仿佛一位轻盈的仙子,迈着优雅的步伐,透过窗棱悄悄地踱步进房间,洒下一地银白的光辉,如同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白纱裙。我轻轻地伸出手,仿佛能触摸到那纱裙,听到它发出沙沙的声响。此时,月色朦胧,让我不禁想起小学课本上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下的世界,一片朦胧,那沙沙的白色,仿佛是雪花静静地落在地上,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突然,大街上不知谁喊了一声:“出来玩了!”这一声呼喊,瞬间让我睡意全无。我兴奋地拉起妹妹胖胖而柔软的小手,向着大街上飞奔而去。原来,大街上早已聚集了许多和我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叽叽喳喳地,正在玩着游戏“鸡鸡令,扛大刀,谁的洋马既俺挑”。我拉着妹妹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在月光的笼罩下,大家都看不清彼此的脸,只能看到一团团黑影在疯狂地冲来撞去。不一会儿,有的孩子裤子撕开了,有的褂子扯烂了,地上满是孩子们你压我、我压你的身影,叫喊声、笑声、哭声交织在一起,在银色的月光下回荡,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与欢乐的画面。

就在这时,不知哪个大人喊了我一声小名:“红亮呀!你妹妹丢了,让人贩子拐跑了,卖了!”听到这句话,我顿时大惊失色,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内疚。我慌慌张张地沿着大街上大声呼喊着妹妹的名字,四处寻找她的身影。找了很久,都没有看到妹妹,我怀着忐忑不安、担惊受怕的心情,提心吊胆地回到家里。一进门,就看到妹妹正委屈地躲在母亲的怀里,小脸上还挂着泪痕,扎着可爱的小辫,穿着红色的花兜兜,一脸的委屈巴巴。母亲看到我,狠狠地数落了我一顿,我只能嬉皮笑脸地赔着不是。但这次经历,却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对年幼妹妹的愧疚,也让我从那以后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让我如此牵挂,如此想要去保护。

然而,年少的我终究还是难以抵挡月光的诱惑。又一次,在睡梦中,我听到有人趴在墙头轻轻地叫我。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外面是一片明晃晃的月光。我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地溜了出去。月光如同碎银一般,静静地洒在地上,树影婆娑,仿佛是一群黑色的精灵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这次,我们去了南面五队的饲养院捉迷藏。饲养院里有许多高高的柴垛,还有一座两层的土楼,土楼的墙是用黄土夯实而成的,楼层是用木板搭建的,这里成了我们捉迷藏的绝佳藏身之处。那时的月光,洁白如雪,如同一张巨大而温暖的被子,轻轻地包裹着每一处柴垛,那些柴垛看起来胖胖的,就像一个个可爱的蚕茧宝宝,充满了童趣。

我们这群被称为“野孩子”的少年,在月光下的柴垛间尽情地奔跑、追逐,不一会儿就跑得满头大汗,棉袄也被扯烂了。我们在月光下尽情地打闹着,享受着这无忧无虑的时光,直到月光渐渐沉入夜幕,天色渐暗。这时,我听到母亲在夜的深处焦急地呼唤我回家,那声音中还夹杂着其他大人的呼喊,但我凭借着对母亲声音的熟悉,很容易就能分辨出那是母亲的声音。后来,母亲告诉我,我去的那个地方是庙宇祠堂,据说那里有邪气神鬼,是高家祠堂和侯家祠堂,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母亲的这番话,让我心里有些害怕,也收敛了不少顽皮的心思。但在我心中,月光始终是圣洁的,它就像我那天真无邪的少年心态一样纯净,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月光照耀的地方,就是我心中的欢乐天地,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故乡的月光,总是与田野紧密相连,成为了我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每到秋收时节,那一片片玉米地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月光静静地洒在田埂上,为那些晚归的农民照亮了回家的路。我常常跟在母亲身后,走在那洒满月光的田埂上,脚下的泥土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微微的光芒。远处的村庄,灯火点点,与那皎洁的月光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夜景图。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打破了夜的宁静,但却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记得那是一个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当时十六七岁的我和母亲在河滩边的田地里忙碌着掰玉米。中秋的月光格外明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中,亮得仿佛能数清玉米棒子上的每一粒玉米粒。就连那些宽大的玉米叶,在月光的映照下,也仿佛变成了飘舞的白色纱裙,随风轻轻摇曳。那一刻,我站在田地里,感受着故乡的宁静与祥和,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我有些不情愿地对母亲说:“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咱们早点回家吧。”母亲却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行,玉米已经成熟了,挨着河滩边,这么亮的月光,就怕被人偷了去,这可是到嘴边的粮食,不能让给别人。”母亲一向勤劳且谨慎,听了她的话,我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和她一起继续在田间忙碌着。月光越来越亮,如同白昼一般,照亮了我和母亲拉着车在乡间小路上回家的身影。回到家后,母亲从麦缸里拿出一斤月饼,递给我,微笑着说:“吃吧,这就算过中秋了。”那一年,我和母亲在劳动中度过了一个别样而又意义非凡的中秋节,虽然辛苦,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后来,为了追求梦想,我离开了故乡,到远方去打工。母亲无数次早早地起床,趁着明亮的月光为我收拾行囊,在月光下细心地为我缝补衣裳。“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她对我的爱和牵挂,都缝进了那细密的针脚里,她恨不得把满地的月光都装进我的行囊,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她的关爱。我看着母亲那被风雨吹皱的脸庞,以及在月光下隐约可见的白发,还有她在黎明的微光中,气喘吁吁地用脚蹬着三轮车送我去火车站的样子,在那淡淡的月光下,我深深地意识到,母亲正在慢慢变老,而我却不能常常陪伴在她身边,心中充满了愧疚和不舍。

在异乡的夜晚,每当我抬头仰望那轮明月,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思念。城市的灯光虽然璀璨夺目,但却无法替代故乡那柔和而温暖的月光。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故乡的亲人们的笑脸,以及那熟悉的村庄的模样。月光穿过高楼大厦的缝隙,洒在我的窗前,仿佛是故乡寄来的思念的信笺,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回忆。我多么希望能收到一封来自故乡的信,信封上盖着那枚象征着故乡的月光邮戳,带来故乡的消息和亲人的问候,让我能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温暖和亲切。

又一个中秋的月夜,刚从田地里掰完玉米回来的母亲,顾不上一天的劳累,提着礼物,匆匆地踏着月光穿过玉米地,去给媒人送礼,为我的婚事奔波。母亲趁着皎洁的月光,在秋天的田地里来回忙碌着,等她回来时,已是月色当空。我看着她满脸的尘灰和汗水,心疼地问:“妈,您累不累?”母亲却微笑着,愉快地回答:“不累,为自己的孩子操劳,再累也开心。”那一年,父母在大雪天里为我盖起了新房,帮我成了亲,完成了他们的一桩心愿。看着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动,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爱和付出。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多年的时光,让曾经的大道变成了河流,多年的媳妇也熬成了婆婆。在父母的努力和付出下,我终于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月光下,我看到父母一前一后,快乐地散步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为了我的婚姻幸福,父母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心血,他们的爱,如同那永恒的月光,默默地照亮着我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然而,命运却总是残酷的。父亲被绝症缠身,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多年来一直相互陪伴的父母,又一次紧紧地相依在一起。那是一个静谧而又略带悲伤的夜晚,月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我默默地跟在父母身后,看着他们相互搀扶着,缓缓地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月光为他们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银边,那画面既温馨又让人心痛,仿佛时间在那一刻都为之静止。

父亲的脚步已经变得十分蹒跚,每走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母亲则小心翼翼地挽着父亲的胳膊,眼神中充满了心疼和不舍,她的目光始终紧紧地注视着父亲,仿佛害怕一松手,父亲就会离她而去。他们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静静地走着,仿佛想要把这最后的时光,深深地刻进彼此的生命里。偶尔,父亲会低声说些什么,母亲便轻轻点头,脸上带着温柔而又略带苦涩的微笑,那微笑中包含着他们多年来的深情和对彼此的眷恋。

我知道,这是他们最后的相处时光,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离别。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泪水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够停止,让他们就这样一直走下去,不再承受病痛的折磨,不再经历分离的痛苦。我多么希望能够留住这美好的瞬间,让父母的爱永远陪伴着我。

月光依旧斑驳地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我的心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最后的月光,不仅仅是父母爱情的见证,更是生命无常的真实写照。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那些美好的瞬间,如同这月光下的身影,虽然短暂,但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眼前人,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刻时光,因为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如今,每当我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夜晚,想起父母在月光下相互依偎的身影。那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也是我心中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父母的离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我知道,他们的爱,如同那永恒的月光,会一直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温暖和力量。

在父母去世多年后的一个中秋,我从千里之外的北京回到了依偎在大汶河边的故乡。儿子远在北京,家中只有我和妻子相伴。故乡的月光如水般静静地洒在大地上,我激动地走在故乡的田地里,月光如银,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多么希望能在这熟悉的月光下,寻找到父母曾经相伴的身影,重温那些温暖而美好的时光,仿佛这样就能让他们再次回到我的身边。

月光,是故乡的邮戳,它深深地印刻着乡村的美好与温暖,寄托着游子对故乡无尽的眷恋和思念。无论我身在何处,这枚邮戳都永远地盖在我的心头,让故乡的记忆永不褪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我想起黄庭坚的诗:“人无再少年,杨柳春风今夜闲,一杯浊酒问青天。”为何这月光,这故乡的邮戳,会如此深刻地印在我的心坎上,让我一生都无法割舍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或许,是因为故乡的月光里,承载着我童年的快乐、亲人的关爱、成长的记忆,以及那份对家的深深眷恋。

月光是故乡的邮戳,它承载着我的思念、我的回忆、我的乡愁。无论我走到哪里,那抹温柔的月光都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慰藉。它让我明白,无论世界多么广阔,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愿在这故乡的月光下,静静地倾听岁月的声音,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让那枚月光邮戳,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月光所照,皆为故乡;走了这么多路,最圆的月亮,永远在家的方向。他乡纵有当头明月,终究不抵家乡那一盏温暖的灯,那一份浓浓的乡情。

作者简介:侯保军,男,70后,居泰安大汶口,十九岁发表文章,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泰安市书画会员,泰安岳岱岳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见《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华文学》《散文百家》《时代文学》等。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