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融古今,没骨展韵致——著名画家于新生、苏国强走进文化视界
文化视界
03-05 16:33
银装素裹的泉城,静谧中透着灵动,古朴中藏着生机。在这雪后初晴的时节,著名画家、山东工艺美院二级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顾问、第六届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于新生和青年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山东工艺美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苏国强,带着对艺术的热情,踏雪而来,接受了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的专访。他们的到来,为室内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也预示着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董事长梁洪文以茶会友,众人于温馨雅致的氛围中欢聚一堂,畅谈往昔,共续那些被岁月镌刻的深厚情谊。
随后,众人移步前往中华艺术空间,梁洪文董事长一一介绍了摆放在空间内的名家画作,画家们驻足,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声。在两网编辑室欣赏完二位老师的作品后,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这一刻被推向了高潮。
中国传统水墨画溯源于民,融汇于心
画家对于绘画的呈现方式,与自身所接触的绘画元素息息相关。于新生认为,无论是庄重典雅的宫廷艺术,还是蕴含深邃精神内涵的宗教艺术,无论是独具东方韵味的传统中国画,亦或是展现西方美学的油画,追根溯源,都来自最为质朴的民间,都是从最初的艺术形态逐步演变而来。当代人在吸收与理解这些艺术时,能够体悟到人类创作的初衷,这对于绘画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于新生《村郊闲处之图》50cmx100cm 2025年
于新生《清香幽远》66cmx50cm 2025年
于新生的绘画之路,始于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接触。他深入归纳总结中国画的传统观念,同时汲取西方的新观念,加以拓展与创新,从而构建起具有多元特征的水墨画样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风貌。当代中国水墨画呈现出的多元化绘画形态,正是在固有传统的传承以及当代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形态既可以是对传统的坚守,也可以是大胆创新的成果,还能够是不同风格的精妙融合。所以,在当代中国水墨画多元化的绘画格局中,既要延续中国画传统的血脉,又要通过持续的拓展与创新,以反映并契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审美需求。”于新生这样说。
写生教学于笔触之间,心手相传
于新生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深耕教学多年,任教期间,对写生教学尤为重视。写生是绘画的基础,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获取最为直观的感受,首先要对描绘对象的造型有精准的把握与深刻的理解。然而,对于绘画,特别是写生而言,绝非仅仅停留在描绘表面,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位画家内心怀揣何种情感想要倾诉?又该运用怎样的语言风格去表达?在写生教学里,这一切都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于新生《金秋》230x220cm 原文化部第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最佳作品奖
于新生《阳春三月》200x230cm 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新生深知,在写生教学中,仅靠理论知识与绘画技法的口头传授远远不够。他常与学生们紧密相伴,亲自提笔示范。他说道:“当然,我得先向学生们讲明白,老师并非要求你们照搬老师的画法,而是给予一种启发。学生们更应以绘画原理为基础,结合自身的个性风格去进行描绘与创作。”教学相长,这般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们在绘画技艺上取得显著的进步与提升,于新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从青年画家身上收获了独特的知识。
谈及青年画家,于新生满脸洋溢着自豪之情。在近期的全国美展中,众多山东青年画家的作品大量涌现。于新生祝福道:“山东画家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我深感欣喜。同时,也衷心期望他们未来能创造出更为卓越的成就,为山东美术界增光添彩。”
一场与没骨画的心灵邂逅
“与没骨画的相遇,缘于2013年的一次资料整理。”苏国强回忆道。曾身为编辑的他,此前主攻写意人物画方向。在编辑清代画家恽寿平和金农的相关资料时,他深受这两位画家的启发。“恽寿平独特的没骨画技法,加上金农画作中散发的独特气息,深深触动了我。之前创作时,我始终难以找寻到真正的自己。看过他们的作品后,我不禁思索,能否借助这种绘画方式,来抒发我内心的想法呢?”
苏国强《清荷雅韵》50cmx100cm 2025年
苏国强《荷风送香》66cmx50cm 2025年
艺术家的表达语言应与自身情感高度契合,如此才能直抵人心,消除艺术语言沟通间的屏障。在一次描绘荷花的创作实践中,苏国强真切地意识到,没骨画这种绘画形式,才是最契合他的,能够表达他创作的初衷。
读博期间,苏国强对没骨画展开了深度钻研。从没骨花鸟画、山水画,再到没骨人物画,从熟悉的绘画风格与题材,逐步迈向全新课题的探索,他努力将各类技法融会贯通。他表示:“绘制没骨花鸟画,在某种程度上,为人物画的深入探究开拓了更多可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画布上的乡愁传递出田园的芬芳
对于艺术家而言,创作题材是生活最本真的艺术再现。谈及近期举办的“田园——苏国强没骨画展”,苏国强讲起他创作题材背后的灵感来源。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对田园有着深厚的情感,回溯童年时光,在田园里放牛、在山上的菜园拔菜……苏国强凭借对这些事物的了解,他有十足的把握将它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布之上,因为他更期望借助这些质朴而亲切的画面,倾诉自己对生活那份炽热、深沉且纯粹的情感。菜市场里一颗再普通不过的南瓜,便让他的思绪拉回童年——家中曾有一大堆南瓜的他看见南瓜就觉得格外亲切,在创作时,苏国强不但想描绘出此类蔬菜瓜果的神态韵味,更希望能将它们真切的味道表达出来。“如果你看了这张画,都能想到了瓜果的香味,说明画家捕捉到了内在的神韵,这也是我们中国画讲究的表达韵味。”
苏国强,2021年,蔬果写生,33cmx68cm,纸本设色
苏国强,2021年,蔬果写生,33cmx68cm,纸本设色
苏国强,2021年,蔬果写生,33cmx68cm,纸本设色
苏国强,2022年,丰收,544cmx33cm,纸本设色
夕阳的余晖洒满画室,我们对二位画家的采访也落下帷幕。众人合影留念,将这珍贵的瞬间定格为永恒。让我们共同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再次携手共渡艺术的美好时光,让心灵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自由释放。
来源/中华网山东 作者/康裕新
摄像、摄影/徐智勇、张悦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画家简介
于新生,1956年8月生于寿光,198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画学会学术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正高二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9中国百杰画家,中国文联第三届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入选画家。
苏国强,1978年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2001至2005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2016至2019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师从吴山明先生。2005年至2019年,就职于湖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至2020年,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20年至今,就职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