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依旧笑春风》文侯保军
侯保军
03-14 22:25
桃花依旧笑春风
文/侯保军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诗人崔护的这首诗,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开启了记忆的闸口,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乡,想起故乡河堤岸边那片灼灼其华的桃林 ,仿佛能看见那扇古朴的柴扉,以及桃花树下少女嫣然的笑靥。她站在故乡河畔的桃林里,也在诗人的笔触下,在三千年前《诗经·桃夭》的悠悠吟唱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我的故乡坐落在汶水之畔,那里有处名为神滩的巨大沙丘,生长着一片桃林与松树,承载着我记忆深处最温柔的时光。儿时三月,桃林迎来盛景,大片桃花肆意盛放,恰似天边绚丽云霞倾洒人间,将整个河岸装点得如梦幻之境。微风拂过,花瓣似粉霞纷纷飘落,落入汶河潺潺流水中,随着悠悠河水远去,携着春天独有的馥郁芬芳与无尽浪漫。那时,父亲常带着我和妹妹,在春日里漫步桃林。一朵朵桃花,恰似天边云霞飘落,粉白交织,娇艳得让人心醉。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就像灵动仙子翩翩起舞。有的花朵全然盛放,毫无保留地展露自身的美,嫩黄花蕊在阳光轻抚下闪烁微光;有的则半掩娇羞面容,像在与我玩捉迷藏,微微张开的花瓣,仿佛在悄声诉说春天的秘密。妹妹扎着羊角辫,穿着花兜兜,如欢快的小鹿在桃花丛中穿梭,她那粉嫩的笑脸,恰似鲜嫩的桃花。
父亲在桃林里唱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声悠悠穿过桃林,在朵朵桃花间萦绕回荡,竟生出余音袅袅的美妙回音。父亲笑着说我是天宫蟠桃园里的孙猴子,妹妹是天上采桃的小仙女,而他自己则是天上的太上老君。
满树桃花粉白相间,花朵密密匝匝簇拥在一起,沉沉地压弯了枝头。有的花瓣完全展开,尽情展露嫩黄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仿佛下一秒就要破裂。春风吹过,花瓣簌簌飘落,仿若一场烂漫花雨,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甜香,那是独属于春天的迷人芬芳。我站在这花雨之中,满心都是欢喜,伸手接住一片片花瓣,那一刻,仿佛握住了整个春天。那时的我,天真单纯、无忧无虑,这片桃花林就是我心中的仙境,是少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回忆。
父亲本是教师,对古典诗词造诣颇深。漫步桃林时,他吟诵起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繁花渐渐凋零,大地褪去浓妆,只剩一抹浅淡绿意。父亲在这寻常的时节里,满心都是对春天的眷恋与不舍。那渐渐远去的春光,犹如一场抓不住的美梦,让人徒生怅惘。可这山寺的桃花却像是春天迷路后偶然的停留,与山下已然消逝的春光相比,这儿的桃花宛如被时光遗忘的珍宝,独自演绎着春的故事。
父亲还吟诵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在那片艳若云霞的桃林里,我的青春邂逅了一场如梦幻般的单相思。那飞扬的乌黑长发,桔红色的倩影,苹果般红润的脸蛋,丹凤眼,柳叶眉,我的青春岁月为那个桃林里的身影而暗自神伤、默默暗恋。后来长大才明白,那片故乡的桃林,只能在梦中寻觅,难以成为现实。
时光悠悠流转,如今的我也常舞文弄墨,在春日里研读有关桃花的诗文。
明代画家唐寅的《桃花诗》别具一格: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仿若一处与世隔绝的梦幻之地,那里有一座桃花庵,恰似尘世之外的世外桃源。庵中住着的桃花仙人,正是唐寅自比。在这片桃花的天地里,他亲手种下桃树,看着它们从幼苗成长、开花、结果。桃花于他而言,不只是自然美景,更是他生活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花前静坐,花下酣眠,唐寅的日子就在这半醉半醒间缓缓流淌。清醒时,他静静欣赏桃花的娇美,感受微风轻拂花枝的温柔;沉醉后,便在花下安然入睡,任由梦境与花香相互交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在桃花的开落间悄然流逝,他却沉醉其中、甘之如饴。这份对时光流转的淡然从容,对平凡生活的热爱眷恋,正是他内心宁静的生动体现。他不为世俗的忙碌与喧嚣所扰,只愿沉浸在这桃花与美酒相伴的世界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悠然惬意。
在世俗的道路上,唐寅不愿为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更不愿向权贵低头折腰。他宁愿在桃花与酒的陪伴下度过一生,也不愿在车马前卑躬屈膝。“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他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看待贫富差距,这份从容淡定,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寅以幽默而自信的姿态回应世人的不解。世人大多被功名利禄蒙蔽双眼,看不穿人生的真正意义。“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曾经风光无限的五陵豪杰,如今他们的坟墓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无花无酒,只剩被开垦为田地的荒芜。这一景象深刻地揭示了富贵荣华的短暂与虚幻,唐寅看透了这一切,所以他选择坚守自己的内心,在桃花与酒的世界里找寻永恒的价值。
唐寅的《桃花诗》,是他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也让我懂得要学会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思绪飘飞间,我又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人们对安宁祥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艳红的桃花,都有自己的桃源梦。我们心中的桃源,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觅一处心灵的栖息之所,远离尘世的纷扰喧嚣,守护内心的一方宁静,让生命在简单纯粹中绽放出绚丽光彩。
身处纷扰喧嚣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如同高速运转的机器,将人们卷入物欲的漩涡。人们在追名逐利中,让心灵疲惫不堪。然而,在灵魂的深处,总有一处柔软的角落,留给心中那片艳红的桃花。它可能是午后的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可能是夜幕降临时,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欢声笑语;也可能是置身于大自然中,听风、看云、赏雨的那份悠然自得。这桃源,无关物质的丰裕与否,而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是在纷繁世界里寻得的一处心灵栖息地。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是内心的沉稳笃定,是不被外界干扰的坚守。唯有在宁静之中,我们才能摒弃浮躁,洞察自己的内心,修养身心,滋养品德。淡泊,则是对名利的淡然处之,只有不被虚荣蒙蔽双眼,才能明晰自己真正的志向。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诠释着对宁静与淡泊的执着追求。庄子拒绝出仕为官,逍遥于天地之间,以鲲鹏自比,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梭罗远离城市的繁华喧嚣,独居瓦尔登湖畔,在简单质朴的生活中,聆听自然的声音,思索生命的真谛;杨绛先生一生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在文学创作与翻译中,沉淀智慧,留下无数佳作。他们深知,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内心的充盈与安宁。
心中有桃源,何处皆安宁;守静以修身,致远自有时。让我们怀揣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带着淡泊明志的智慧,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乐土。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源,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美丽圣地。
作者简介:侯保军,男,70后,居泰安大汶口,十九岁发表文章,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泰安市书画会员,泰安岳岱岳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见《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华文学》《散文百家》《时代文学》等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