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预言的寓言个展”丨范勃讲述创作背后的文化哲思和精神关照

文化视界

03-28 14:35

前言

在当代艺术的迷宫中,我始终追问两个根本命题:艺术何为?艺术家何为?这种追问在神像的裂变与罗马柱的重构中逐渐显影,最终凝结为贯穿创作的精神图谱——那些被反复解构的历史符号,既是文明基因的载体,也是个体生命与集体记忆对话的媒介。我的符号系统始终游走于显隐之间:坍塌的神像通过肢体语言的拓扑重组,在失重状态中重构信仰的力学结构;解体的罗马柱残片以建筑废墟的形态,叩问文明承重体系的当代可能。而药物作为潜行于画面肌理的隐性符码,则在治愈与异化的辩证维度中,持续释放着现代性焦虑的化学反光。对我而言,艺术创作始终是生命经验的炼金术。那些深埋于罗马柱础的战争密码,飘散在药碾中的生存隐喻,以及神像瞳孔里闪烁的存在之问,都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着持续的能量转换。此刻站在创作生涯的上升弧线上,我愈发清晰感知到:艺术家终究是文明的摆渡人,在历史长河与未来光谱之间,以当代之舟摆渡永恒的人性之问。

现实或幻影,均已渐行渐远,历史无言,徒留水波荡漾。“前行”与“远去”都是史诗,但是后者更加悲壮,也更具戏剧性,因为我们不知去向何处,更不知“归期”。哪些曾经以为坚实而永恒的物质与价值存在,都可能被动摇而变得虚幻起来。我希望找到一个符号能够凝结出人类对“永恒价值”的追求,并经由对它的改造产生新的观念意义。

展览现场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

艺术家简介

范勃,著名艺术家。本科、硕士、博士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广东省“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等。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