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农资三十年,成为农技“土专家”
张克龙
03-31 14:05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中我经营农资已经三十多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一路走来,历经艰辛。见证了农药经营的快速发展,见证了农药流通的日新月异,同时也见证了农资行业为农业的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我是一名最基层的农资店经营户,自从一九八七年在县农业技术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当时农村已实行农田承包责任制,土地以各家各户分散经营,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管理方式粗放,产量也不高。每当农作物发生病虫害时,农民束手无策。
有一年水稻发生稻苞虫危害,老百姓就下田人工捕捉放到瓶子里,带到地头再集中杀灭。当时农民对使用农药观念不强,后来才使用六六粉喷撒灭杀。
随着农作物的连作种植,病虫害越来越猖獗,人工捕捉已不能适应防治的需要而造成减产。我作为一名系统学习过农作物栽培技术和植物保护的学生,深知责任重大,在一九九一年就筹集了六百块钱的启动资金在村头开办了第一家农资店,那时农药品种很少,杀虫剂有甲胺磷、敌敌畏、杀虫脒等,杀菌剂有三唑酮、多菌灵、井冈霉素等。
进货渠道也少,只能骑自行车到离家十几公里的县城农业局进货,到了病虫害发生期,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都得骑车进货,然后再指导农户去用药防治。
记得有一年水稻生长后期出现稻飞虱危害,农民对防治的认识知之甚少,我就深入田间,在全村近千亩稻田中仔细观察,发现有危害的田块用芦苇夹上纸条标志出来,并在县镇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首次使用噻嗪酮(扑虱灵),对于出现冒穿倒伏的田地用敌敌畏拌土熏杀,并利用村中广播反复宣讲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住危害,使得全村水稻大获丰收。有的村庄防治不到位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由此我店得到广大村民的信赖。也吸引了很多外村客户,生意愈加兴隆。
有一年小麦种植过程中发生了野燕麦危害,当时农民的观点是人工拔除,全家齐动员,一天也拔不了几分地,还累的腰酸背疼,而且过了几天又会生长出来,造成“草吃麦”的现象。
我在农技部门咨询到有种进口农药可以灭除,叫骠马,而且是大桶散装,我就进了五公斤,回家用秤分卖给农户,八块钱一两,由于农药呈浓稠糊状,一秤来百秤去,卖完后一盘账,不但没赚钱,还赔了钱,但当我看到农户在使用以后杂草死亡,麦苗仍茁壮生长时,心里却感到一种无比自豪。
我利用在学校学到的农学知识,来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化肥农药,并把新型的农药使用技术推广开来,使农民增产增收。在农闲季节利用村中大喇叭进行技术讲座,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出现病虫害时进行现场讲课指导。
随着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觉得自已的能力有限,就加入了县供销社成立的连锁农资店,实行统一配货,统一技术指导,从此再也不用顶风冒雨骑车去进货,再也不用为防治技术而发愁。连锁店聘请了县农业局的技术专家来村讲课指导,农药化肥送货上门,为农业的增产增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大棚蔬菜比种植粮食作物收益好,我村推广种植冬暖日光大棚近百个,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努力学习种植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习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县镇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店又增加了种棚所需的农药化肥,并开展技术指导。
为了更好地服务菜农,把新引进的化肥农药先应用到自家大棚里,观察生长情况,记录防治效果,把最好的配方推广到各家各户。
种植大棚西红柿要实行药剂点花,我选用了24一D,防落素进行配药试验,浓度过高,果品易出畸形,浓度过低,不易成果。所以我根据当时的具体温度和植株长势来指导大家正确点花,并自配药液免费分给大家使用,并取得好的效果。
种植大棚蔬菜,每个小的环节都关系整个生长过程,从底肥的使用,整地起垄,育苗分苗,栽培方式,整枝打杈,点花授粉,病虫防控,浇水施肥等多方面的技术要点,我就用广播讲课,发放技术明白纸的方式传授给大家,给大棚西红柿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当前,随着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调整,青年人进城打工增多,土地逐渐流转给承包大户,农资经营方式也随之改变。
现在县农资连锁店开展了技术服务再升级,引进大型企业的产品,保证农药质量,还推广无人机施肥喷药技术,服务上门,把几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掀开新的篇章。农药化肥送到家,飞机喷药效更佳,不用下地把活干,站在地头病虫杀。
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的农资经营户,在这三十年的经营过程中,最令我自豪的就是每当把病虫害防治住,农作物丰产丰收时,觉得自已再苦再累也值得。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农资人的心声。
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民,把这三十多年来积累的农技经验用打油诗的形式写成文章近二百篇,发表在全国多个农资行业微信公众号,把枯躁繁琐的技术用简单明了,朗朗上口的形式表现出来,受到农民朋友的喜欢,同时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今年年初被评为第十届金草帽全国农村基层农技专家的称号。
三十多年来,正是这一份责任成了我坚守和前行的动力,不断创新,勇往直前。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