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轼说丨打开东坡文化宝藏 助推山东文旅乘“轼”而上
如轼说
04-06 07:36
其实何止清明,密州的山山水水,春夏秋冬,经过东坡先生的文心妙笔浸染,嫣然成为一个超极盲盒。走进潍坊,特别是走进诸城,就如同走进东坡文化的宝藏,可谓移形换步间,步步有惊喜。
在密州
走进儒家精神的原乡
苏轼一生宦游如传舍,走过30多个州县,在18个城市或从政或谪居,惟有山东,可以说是他的精神原乡。
以苏轼在山东为维度,其在密州登州分别从政2年、5天,算上仕途往返,《司马温公神道碑》:“元丰之末,臣自登州入朝,过八州以至京师”,莱州、潍州、青州、淄州、齐州、郓州、济州、曹州。
以苏轼与山东为维度,则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脉,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价值观念。生在眉山旁,学在蜀江边的苏轼兄弟,是在儒家思想的滋养下长大的。“苏家即儒家”。
宝元元年(1038),苏轼3岁那年,“泰山学派”创始人、徂徕先生石介代父石丙远官嘉树(今乐山)任军事判官,虽居蜀不长,但其学术思想还是通过何群、符正祥等川籍学者“开枝散叶”。苏轼8岁入乡校,诵读石介《庆历圣德诗》,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名臣成为他“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生榜样。在北宋儒学繁盛的西南重镇眉山,苏洵以“孔氏之遗法”,指导二子系统学习儒家典籍。正是“立德、立身、立言”的人生志向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为苏轼的从政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至嘉祐元年(1056),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赴京应试前,他们已经饱读《尚书》《春秋》《论语》《诗经》《汉书》等系列经史子集。礼乐诗书易,齐鲁圣贤地,成为这对眉山少年的精神原乡,及至苏轼先后知密州、登州,苏辙官齐州掌书记,这一切,都似有前缘定。
苏洵以孔氏之法为家教: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音柴),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苏辙《藏书记》)。”
苏辙《送排保甲陈祐甫》:“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从事东诸侯,结绶济南府。”
苏轼从政第一站凤翔,上任第一件事即拜谒先师:“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拜鲁叟(《石鼓歌》)。”
苏轼是诗情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以儒为本,兼收佛老;以儒摄佛,以儒摄道。
他以重构诗性伦理的近人情,化解理性伦理的灭人欲。
可以讲,没有儒家文化、齐鲁文明,就没有三苏文化、东坡文化。这是我们山东研究弘扬运用东坡文化独特的优势和最大的底气。
比如,苏轼的《登常山广丽亭》:“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为何于此“叫虞舜”?原来诸城北部冲积平原之中,就有传说为舜生之地的诸冯。其具体位置在今诸城市区北十五华里之潍河西岸。
我们当有苏轼穿越历史、致敬人文的深刻洞察力和宏阔视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聚力挖掘好苏轼与齐鲁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这座宝藏。
在密州
迎来主政一方的辉煌
苏轼曾经在10个地方执政,共计15年,其中,在8个州担任过知州,自谓“八州怜我往来频”。密州是苏轼作为地方主官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首站,之后在徐州,也干得很好,但时间只有1年9个月,元祐时期,担任杭州知州2年,但已经54至56岁,又遭乌台诗案,屡受党争困扰。《礼记》:“四十曰强,而仕”。苏轼40岁前来到密州,至42岁离任,在密州整整待了2年,把人生最好的从政期留给了山东。现在有日照学者考证,熙宁七年十一月下旬,苏轼40岁前写的最后一首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就创作于山东江苏交界处,日照安东卫绣针河畔的驿站。“有笔头文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可见苏轼从政的一腔抱负。我们现在讲他的文学、医学、茶道、美食等等,但当时,他的主责主业是大宋官员。“奋厉有当世志”,“以身任天下责”是他一生仕宦不变的初心。
密州是苏轼社会综合治理的先行区。苏轼主持开展了6大工程。
灭蝗灾:与通判亲力亲为:“我仆既胼胝(手足重茧),我马亦款矻(疲劳)。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面对“蝗不为灾”瞒报谎报,他上书搭接“天线”,讲明灾情,请求朝廷免除秋税,出台奖励政策激励百姓下田灭蝗除卵,可“得米济饥还小补”。用“秉畀炎火(谓捕捉蝗虫用田禾焚烧)”之法,及“荷锄散掘”之术,指导科学灭蝗。治蝗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县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蚕妇过初眠。”苏轼诗有自注说:“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惩盗贼:对于“盗贼渐炽”,苏轼一边他上书朝廷《论河北京东盗贼状》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同时积极进行搜山抓捕,区分犯罪性质、主从关系,鼓励民间举报,“明立购赏,随获随给,人事竞劝,盗亦敛迹”。
抗天旱:积极兴修水利,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寻找水源,苏轼发现常山“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于是命名雩泉,供百姓抗旱救灾之用。苏轼还多次率吏民群众登常山祈雨救旱,果然得雨。
救弃婴:苏轼在《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诗中沉痛地写出了“洒涕循城拾弃孩”的事实,并向友人叙述了拯救弃婴的经过:“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
兴文化:知密期间,他筑造超然台,兴修盖公堂,山堂、快哉亭等,其超然思想、豪放词风根植于齐鲁文化这片沃土,可以说,是文人苏轼与齐鲁文化双向赋能,相互塑造的结果。
尚勤廉:有强烈的民本心,以百姓为心,常扪心自疚自己工作没有做到家:“我衰临政多缪错”,“民病何时休?”“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这种对人民谦恭自愧似芒刺肤肌的心绪,是其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他甚至为自己的不称职而等候“汰逐”:“高密连年旱蝗,应副朔方百须,纷然疲苶,日俟汰逐。”
东武拙于辞藻之俗,亦不忘景德慕贤德。
据《永乐大典》引《翟忠惠先生集》记载:敏行讷言的父老乡亲为他塑像于城西彭氏之园,每到过年,大家都相率拜谒。到后来,就把他的画像迎回家中,以神明事之。
在密州
登上文学创作的首峰
密州是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高峰期。从数量看:诗歌127首,词18首,文64篇,共计209篇,平均每三天作一篇。郑和平等编著《苏轼密州诗文编年》将苏轼诗文中所有与密州和密州人的相关诗文进行编年,达300多篇。
需要指出的是,苏轼作为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人集团领袖正式走向舞台中央以“西园雅集”为标志,但在主盟之路上,密州超然台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个文化高地。以对北台“稍葺而新之”命名超然台为契机,苏轼、苏辙、文同、张耒、李邦直、文彦博、司马光等等展开诗文唱和,构成了以苏轼为主盟的文坛盛会。此后,还有苏轼吸收密州文化作《薄薄酒》,引来杜孝锡、晁端仁、黄庭坚、李之仪等接力唱和等雅事。
提起苏轼在密州,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密州四曲、密州七记。诸城苏轼文化研究会苏琳会长又提出密州四绝:一是《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我个人概括,可否叫“鸥鹭轻烟”;二是《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中的句子,可否叫“邞淇跳波”;三是《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送章传道,转头山下转头看后的描述,可否叫“银海光宽”;四是《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寄交孔周翰》,可否叫“雪意超然”。这里面,三、四都是写雪景,是否可以从苏轼描写秋景夏情的诗词中再挖掘提炼。也可以由此像苏轼作《虔州八境图》一样,论证研讨出密州八境来,塑造东坡文旅新样态。总之,结合实际,关照现实,聚力人文环境提升,文旅高质量发展,我们对东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有可为。
在密州
充实治国理政的思想
苏轼的治国理政思想可分两部分。一是贤良进卷期。策论各二十五篇,策中又分为策略、策别、策断三类,策别中又分为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兵旅四个方面,每方面又包含具体的篇目,结构上呈现四个层次,在历代子书中可能没有第二个例子。其论部分,更是洋洋大观:《中庸论》上中下《大臣论》上下《秦始皇论》《汉高祖论》《汉武帝论》《伊尹论》《周公论》《管仲论》《孙武论》上下、《子思论》《孟轲论》《乐毅论》《荀况论》《韩非论》《留候论》《贾易论》《晁错论》《诸葛亮论》《霍光论》《韩愈论》。
二是苏轼作为地方官员的各种表、书、状,以及作为翰林学士为皇帝代拟的制、诰等。这些结合起来研究,就可以开启苏轼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的又一宝藏。
如苏轼在密州期间的《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以及离开密州后写的《徐州谢上表》,对密州的战略地位也有清楚认识。这座富矿,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苏轼对社会综合治理的独到见解和思想。再比如,苏轼的黄老思想,就是在来到黄老文化沃土中才得以认识强化的。他在《盖公堂记》中讲:“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及至元祐元年(1086)苏轼担任中书舍人时,为皇帝代撰的《李之纯户部侍郎制》中,依然秉承这一思想并作深化演绎,留下一段言简、意赅、文美的古代公文范例:
“保国犹保身,药石不如养气;御民犹御马,鞭棰不如轻车。如兴利以富民,不如省事而民自富;广求以丰国,不如节用而国自丰。”
在密州
沉醉春花秋月的徜徉
“春月色胜秋月色,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元祐七年(1092)二月十五日,夫人王闰之的一句感慨,催生了颍州知州苏轼的《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轼对密州何其厚爱,他不但把最美的春天描写都留给了密州,也把“千里共婵娟”的秋月相思化作了密州的皎皎中秋月光。清明词、中秋月,这两大文化IP,无疑是诸城系列旅游产品开发的宝藏。时间关系,我仅说说在潍坊,跟着苏轼邂逅最美的春天。
对一地三春赞美咏颂诗歌之丰富,苏轼对密州讴歌当首屈一指。
1、春向暖,朝来事,尚飘轻雪:送往迎来,睡到自然醒,戏谑同僚,苏轼的初春之旅这样开启。
比如立春日宴请文勋,他在诗中透露的烹牛肉、黄芪粥、烧狗肉,在乔叙出知钦州时,苏轼诗中的“烹鹅鹿出刀剑以饮客”记录的食材,和今天的鹿肉宴、铁锅炖大鹅何其相似,挖掘苏轼诗文蕴藏的美食密码,东坡的文气叠加人间烟火气,是完全可以助推诸城烧烤等美食新品创新,破圈出圈的。他在送文勋还朝时,又作《满江红》:“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苏轼在密州,作过多首送别诗词,留下诸多名句,充分印证着好客山东的盛情厚意。
2、春未老,风雨柳斜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惟诗酒不可辜负,苏轼的仲春之声如此超然。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是最美清明诗词的代表: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潍”有超然,用好这一地标性文化宝藏,还可以围绕超然台,做一系列诸城寻春打卡、古琴宋韵,包括春茶的品鉴等等。
3、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新修水利、心系农耕,惟一年之计在于春,苏轼的暮春之叹如此务实。
三月三,苏轼在城南高坡南禅小亭上,看着新修的河堤固若金汤,邞、淇河水汇流入城,涟漪初溢,念仲春“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盛景,看如今遍山青翠,满城争出的郊游盛况,不禁赋《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发惜春之叹:“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三月三日,苏轼手写《超然台记》,嘱人刻石置台留念。随后,又作《忆江南·暮春》:“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苏轼一方面叹惜自己的“春服几时成”,希望自己能在酣咏中乐享这个升平世界,另一方面,念念不忘地方长官的农事责任,布谷催耕,农田里,绿幽幽的大头菜已妆点了这暮春春色,也惟有这菜叶,在暮春时节最富于生机和活力。
4、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暮雨朝云,青衫白发,惟一生春色最撩人,苏轼的送春之咏如此缠绵。
熙宁九年(1076年)四月一日,苏轼同赵成伯、邓公谨等同僚来到密州邵家园赏藏春馆残花,赋《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间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
“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离任密州赴徐州后,给接任的密州知州孔宗翰写过五首绝句,其中一首便以《东栏梨花》寄情,既发出一辈子能过几个清明节的感喟,也是希望政治环境能像盛开的梨花一样清澈明朗。
苏轼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来到密州,执政能力在这里得以最全面展现,居密两年余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篇文章面世的文章高产,以及对春天春景春情春物的高频次表达,都是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从政实践和为文学体验。
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是60岁的苏轼在惠州度过的第三个春天,他依然记得19年前写过的那首《临江仙》,尤其是对“九十日春都过了”念念不忘,因此,他改前韵,保留《临江仙》的上阙,对下阕进行了重新创作:“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可以讲,唯有密州的春天,惹得苏轼记一生!
北宋密州,是东方第二大州,辖区涉及目前的青岛、潍坊、日照、临沂四市,胶州、黄岛、诸城、高密、安丘、莒南和日照全市,文旅资源丰富,同时苏轼还在烟台当过知州,在山东八个市有过实地往来,其涉及的人文典籍、交谊友情等遍布山东全境,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遗迹、遗址,可谓“并包齐鲁穷海堧”。
衷心希望山东能切实用好东坡文化这个富矿宝藏,擦亮东坡行旅这张金字招牌,乘“轼”而上,蓄“轼”而进,聚“轼”而强,心想“轼”成!
“如轼说”“爱码轼”愿与诸君共同努力,把苏轼与诸城、与潍坊、与山东的故事讲得更好。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