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郑忠谈艺录(七十八)|三十四载光阴在纸上洇开,夏晶那张废花稿如今已长成丈二匹帛上的文明长卷

文化视界

04-16 16:19

1990年阴沉的梅雨天,海安丝绸印染厂设计室的空气里漂浮着染料与墨香混合的潮湿气息。二十八岁的郑忠站在画案前,目光穿透玻璃窗上的雨痕,落在同事夏晶那张被揉皱的汉隶书法方巾花稿上。这张被弃置的废花稿,即将在撕纸的裂帛声中完成一次宿命般的艺术转生。

三年来的绘画探索还在画布上凝固成迷惘的形状,三年前毕业于南通师专美术系的郑忠,在丝网印花的机械重复中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敏感。色彩堆积的困顿、水墨晕染的犹疑,都在印花车间工友们的刮刀声里沉淀成某种蛰伏的能量。他像那个蜷缩在作品角落的一只小蜗牛,触角始终向着未知的时空伸展。

当手指触及纸本纤维的瞬间,闭上眼睛,命运的齿轮便开始悄然转动。汉隶方整结构桎梏的封闭图式,在撕纸产生的锯齿状边缘中突然获得了呼吸。这种源自随性不经意的破坏性动作,意外契合了汉代简牍穿越时空的残缺漫漶之美。卡纸纤维的自然断裂,竟暗合了艺术史上最精妙的留白法则——那些参差的裂痕,恰似敦煌壁画上剥落的墙壁,在残缺中显影出永恒的光华。

郑忠丝网版画处女作

《米字格系列之一》

尺寸:65x65cm

创作年代:1990年

1993年获中国版画版种大展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两展银奖

1993年获美国廖修平优秀版画作品奖

入选《中国百年版画展》

入选《中国丝网版画回顾展》

入选《中国版画1979-1999》

中国美术馆收藏

丝网版画特有的层次肌理,将这次偶然的撕裂升华为震撼的视觉寓言。五套丝网版叠印出的时空隧道里,工业化生产的精确与手工撕纸的随机达成奇妙平衡。那只负重前行的蜗牛,既是创作者郑忠的精神自况,更暗喻着传统艺术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的艰难蜕变。当这件名为《米字格系列之一》的作品在西安美院美术馆展出时,以其独特的画风与精湛的语言,一时轰动,“她”让评委、专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法的创新,更是一个艺术生命破茧中完整隐喻的精神镜象。

《米字格系列之一》载入《当代中国的青年和共青团》

荣格曾说:“每个偶然都是戴着面具的必然。”这张被雨水浸软的废弃画稿,实则是中国现代版画等待了半个世纪的催化剂。从吴冠中形式美学的余韵,到徐冰天书符号的预兆,郑忠的撕纸实验恰好站在了艺术史逻辑的某个隐秘节点。那些看似随机的纸纤维裂痕与那只缓缓前行的蜗牛,最终编织成改写《中国百年版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诸典藏的经纬章节。

在这个充满复制与粘贴的数字时代,我们依然需要铭记那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当工业文明的精确与艺术创造的混沌在撕纸声中猝然相遇,迸发出的不只是某个艺术家的觉醒火花,更是整个时代对“现代性”的重新诠释——真正的艺术突破,往往始于对“废弃”的重新凝视。

时过境迁,一别三十四年,当然更要追忆、感恩那位递来一根火柴点燃起未来版画家、水墨画家郑忠艺术灵感的同事夏晶先生。

国家大型企业江苏海安丝绸印染厂团支部活动后留影,后排左起第九位是设计师夏晶,后排右起第三位是设计师郑忠。

这是同事夏晶在郑忠艺术进程中无私贡献的星光时刻,岂仅仅如此而已?他还在郑忠的求学道路上又作神助攻。

1991年仲夏的南京艺术学院,蝉鸣撕开溽热的空气。当郑忠在校园转盘处喊出“金庚荣”三个字时,命运的丝网版画交响曲已悄然覆上第七层丝网版画的叠音,这个看似偶然的黄昏,实则暗藏着中国版画史最精妙的套色逻辑——同事夏晶的推荐信、金教授的回首、杨春华系主任可遇不可求地及时“翩然而至”办公室,共同构成了艺术史进程中的“共时性”时刻。

在江苏海安丝绸印染厂设计室里,夏晶递出介绍信的姿势,与数月前他抛下那张汉隶方巾稿的动作形成奇妙镜像。

《米字格系列之一》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图鉴》

《米字格系列之一》被著名作家刘索拉遴选为她的长篇小说《女贞汤》的插图。

这位南艺服装系高材生或许不曾料到,自己两次漫不经心的“动作”,竟都成为点燃艺术革命的燧石。当郑忠攥着那张留有夏晶余温的信件奔向南艺时,中国版画现代性转型的伏笔,早已写在八小时工作制之外的人性温度里。

那天黄昏五点多的南艺转盘,此刻俨然成为艺术史的空间枢纽。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系主任金庚荣教授转身的0.3秒,不仅接续了夏晶种下的因果链,更接通了横跨太平洋的艺术血脉——国际版画大师美国西东大学教授廖修平带来的现代版画理念,即将通过这个意外获得的“第二十一个名额”,注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经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杨春华周末加班时被叩响的门扉,则像极了敦煌藏经洞那道被王道士无意敲开的墙,历史总在非工作时段显露出它的狡黠。

在这场环环相扣的命运戏剧中,每个“偶然”都暗含必然的基因密码。夏晶若未曾在南艺习得学院派的人脉网络,郑忠便少了叩击艺术圣殿的敲门砖;金教授若非恰巧走过转盘,中国版画史或将永远错过那次关键的套色叠印。就连杨春华购物归来的时间误差,都精准得如同版画机齿轮的咬合——这些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贵人密码,最终拼凑出改写《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的密钥。

2005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广州美院美术馆承办的“中国丝网版画回顾展”,来自全国各大美院的十八位代表性人物,展出了郑忠的《米字格系列之一》。

荣格提出的“共时性原理”,在1991年的南京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当廖修平在研修班讲授丝网技法时,郑忠眼前的铜版刮刀,是否与海安印染厂的印花工具产生了量子纠缠?那张被夏晶放弃的汉隶方巾花稿,又是否在平行时空里继续生长成新的艺术形态?这种跨越媒介与时空的能量共振,恰似版画创作中不可预测的肌理渗透,在偶然中铸就永恒。

在这个强调个人奋斗的时代,郑忠的突围轨迹为我们揭示了艺术史的另一重真相:伟大突破往往始于他人的一次驻足、一句提醒、一封手书。就像汉代简牍需要沙漠窑洞的庇护,敦煌经卷依赖无名僧侣的封存,中国版画的现代化转型,同样寄存于夏晶们未计回报的托举之功。这些散落在历史暗处的星光,终将在某个潮湿的雨季,汇聚成照亮艺术长河的银河。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34年前阿晶给我一张废花稿,今天我赠送一幅我当下的水墨画《文明之光~甲骨纪事》。

《甲骨纪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纪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纪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纪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纪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纪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甲骨纪事系列之十八》局部

三十四载光阴在宣纸上洇开,当年阿晶的那张废花稿,如今已长成丈二匹帛上的文明长卷。墨色里游走的甲骨文是龟甲重生的魂魄,亦是当年方巾稿上汉隶的隔世回响——那只一步一步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蜗牛”,已领略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那些被丝网滤过的月光,终在墨韵里酿成郑忠的烛火。

艺术史的册页总在这样微明的时刻翻开,当某个踽行客的灯盏,照亮另一双寻找裂隙的眼睛。

一杯浊酒喜相逢,当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来源:新意象水墨)

艺术家简介

郑忠,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9-1985年为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1988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7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冠中自传《生命的风景》遴选郑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为南通市档案局审定为南通历史上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

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会员,香港画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会分会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副院长。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