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过年喽
尹燕忠
2024-02-09
过年喽
有令峻
以前过年时并不太回忆童年的年是怎么过的,今年临近过年了,童年的年在脑海中却越来越清晰。
我在平阴的一个乡村里过了六个年。那时父亲在驻地邮电所上班。
大年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之夜,村头就热闹起来。我家住村西头,门外有一口石块围起来的水井。往南是两座山,村西有一条石板路从两山之间穿过。晚上八点多钟天色一片漆黑时,一盏盏灯火就朝村口陆续集中,灯火飘飘摇摇,近了才看清是一个个乡亲端着木制的盘子或条子编的簸箕,上面亮着一盏罩在方形的玻璃罩里的蜡烛或煤油灯。乡亲将木盘或簸箕无比虔诚地放在地上,然后掉个个儿,双膝一屈,在石板路上跪下就磕头,口中轻轻念念有词: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爹娘大哥大嫂回家过年了……仔细看,那食盒簸箕上有菜碗菜盘酒壶酒盅,几双筷子尾朝前头朝后。
乡亲磕罢头念叨完,端了食盒簸箕很肃穆很认真地回家去。开始我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有的小伙伴告诉我,这叫大年三十请老的,就是请去世了的亲人的灵魂大年三十回家团聚。乡里的亲人许多是埋在南边两座山上的,在荒坡野冢风吹雨淋一年,该回家吃顿团圆饭了。
我家是“外来户”,爸是职工,虽入了这个乡,却并没随这个俗。爸、娘和在外地教书归来的姐姐大年夜就忙着炒菜、包饺子。我打七八岁就跟娘学会了擀饺子皮儿和擀面条,后来还学会了擀单饼。于是擀皮儿就是我的任务。这一手技术以致带到了部队,每逢过年过节包饺子,都是我一个人擀皮儿供全班七八个战士包。
一切准备就绪,娘取出一个木匣,由我把匣内的一个个沉甸甸的铜零件组装成可以插两支蜡烛的灯台。灯台有些年岁了,是娘从故乡青州带出来的。然后划火柴点蜡烛的任务也由我完成。姐姐则把用红纸剪的双喜字挂在铜灯台上。
到了夜十二点,娘在炉子上的锅里下上饺子,我用竹竿挑了一挂鞭炮到门外,爸用烟点上,噼哩啪啦一阵爆响,我就乐得跳着脚叫唤:“噢,过年喽--过年喽-"
除夕之夜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的,比如生病死人失火被盗翻车翻船。6岁那年大年三十,刚天黑娘就提醒我。但我高兴得忘形得意,说了一句什么不吉利的话,结果挨了爸一声呵斥。
吃完饺子就算进入了新的一年,按乡俗是不能睡觉的,可我往往熬不住,吃饱了就嚷着困死了困死了。大年初一又老早被叫起来,说初一睡懒觉这一年都是懒蛋。娘就哄我说起来穿新衣放鞭炮,于是这才起床,美不滋滋地穿新衣。那时候很盼过年,虽知道过一年就长一岁,年年岁岁长大成人,却不知道过一年就老一岁的。每过一个年就是一个驿站,一直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最后也被子孙后代请回去过年-瞧我又说不吉利的话了,该再挨一声喝斥。
初一是不打水的,往日熙来攘往的井台上空无一人,长长的土路上也无一丝黑色的结了冰花的水渍。水在大年三十下午就装满了家家户户的水缸。大年三十下午是井台上最热闹的时候,水桶响,扁担钩响和老汉壮汉小伙子姑娘媳妇们的说笑声,汇成一支古朴的乡村小曲。
初一是不推碾的,井台西边那盘碾空无一人,偶有孩子在踩得结结实实放着亮光的碾道里追逐,也偶有大花公鸡跳上碾盘引颈高歌。吃的东西在大年三十之前就碾好了。一入腊月,推碾的排起了长队。排队一般不用人,而是用盛了或大豆或小米的瓦盆、簸箕、瓢、斗等。没有人夹塞,倒是常有人主动让后到的老人先碾。娘就被让过好几次,娘一个劲儿向那些我叫她们婶子大娘的道谢。
初一是不动烟火的,家家屋顶不冒炊烟。但后来这规矩有所改革,大概是冬日里吃凉饭不怎么撑劲儿。
初一是不干活的,最有气力的壮汉和最勤快的媳妇这时也不干活了。好不容易喘口气。初一最重要的任务是拜年。
拜年从天蒙蒙亮就开始了,先拜辈分最高的,辈分小的要多磕好多的头,即使年龄较长而辈分不高也要去拜大辈的。磕头并不是冲被拜者磕,那儿家家北屋(又叫堂屋)的窗下都有块供桌石,石上摆上香炉燃上香,石前放一只玉米皮儿编的蒲团,磕头者就在蒲团上跪下,说:“给俺大爷拜年!”磕一个头,再说:“给俺大娘拜年!”再磕一个。慌得娘忙拉起他来。我也去给小伙伴们拜年,但从不给人家的大人磕头,
说来很不够意思。
拜了年就玩。女孩儿踢毽子跳房。小子们就打“嘎”(谐音)。一种用硬木棒砍得两头尖尖的玩具。一方用棍子打出去;另一方再扔回来,叫喝卯,喝得头上直冒一缕缕热气。还有的拿一条鞭子在冰上打“懒老婆”(即陀螺),也是自个儿用木棍砍的。还有几个孩子在冰上打“滑出溜”,有的摔个腚瓜子,大家就哈哈大笑。这么玩下去,初二初三就要挎了盖着红布或花布的盛着馍馍的篮子去走姥姥家。初三之后,又盼着闹元宵过十五点“滴滴筋儿”(一种手拿的点上冒火星的东西)。同时也要考虑寒假作业的问题了。
有令峻,1951年3月生于济南,祖籍山东青州。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原副主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3月参加济南军区装甲兵坦克修理部队,1975年3月退役后,在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山东省总工会宣传部、《山东工人报》社、《时代文学》杂志社工作,1992年3月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出版长篇小说当代都市三部曲《夜风》《夜雨》《夜雾》,少儿成长长篇小说“东湾村系列”四部曲《田野上的风》《东湾村的小伙伴们》《初一四班那些事〉〈胡闹学戏》,抗日战争“小八路”系列小说《神弹弓》《冲锋号》《潜伏岳家村》《假小子侦察记》《冲出柳林城》,英雄老兵纪实文学系列《我和战友黄继光〉《最美老兵吴洪甫》《赵顺合:我参加了奇袭白虎团》《血染的茉莉花》等专著40多部。作品计800万字,获奖170多次。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