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岁月的美学解读
尹燕忠
04-29 14:12
平凡岁月的美学解读
展恩华
由黎明兄创作、培静兄作序,厚达440页,38.5万字的散文集《垄上行》,我读了整整三天,虽说有点累,但很兴奋。除了兴奋,还有满满的收获。
和培静兄一样,黎明兄也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军旅作家。他们创作的着力点有所不同,一个重在小说,一个重在散文,但他俩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着深厚的军旅情结和浓得化不开的桑梓情怀。
垄上,是故乡的田垄,也是大脑的沟回。也许黎明兄大脑的沟回就是故乡的田垄。沿着大脑沟回一走,就走进了故乡美丽的田垄。眼前是一株株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庄稼,是一个个挥汗如雨正在劳作的乡亲,是一个个天真无邪割草拾柴的孩童,是一串串意味深长历久弥新的故事,是一声声婉转悠扬悦耳动听和绿荫鸟鸣。这些意象,化作了黎明兄笔下的一行行素朴如泥、隽永如诗的文字,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打开《垄上行》,像是打开了一坛土法酿造的陈年老酒,香透了你的五脏六腑。
黎明兄的笔触像是一张细孔的网,打捞着家乡大大小小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垄上行》变成了一座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的农耕生活博物馆。作为同龄人,我也从农村长大,经过同样的岁月,有着同样的故事,然而,自己写了大半辈子文章,竟没有一篇是写农耕生活的。我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乡愁的人,写不出乡愁别绪。可读了黎明兄的文章,乡愁却如同雨后的山间云岚,缠绵缭绕,挥之不去。
我们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日子。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地鸡毛。我特别佩服黎明兄,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用这双眼睛,把平凡生活中的美收录在心里,呈现在笔下,让我们重温了早已逝去的既琐碎纷繁又珠玑满眼的生活,看到了一个曾经有过的既林林总总又美不胜收的世界。黎明兄用他的写作告诉我们:“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美并非稀缺资源,它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之所以忽略了它,往往是因为我们被艰难困苦或功名利禄遮住了眼睛。
慧眼所及,必有其美。
美在何处?美在《乡间物语》。《老家的辘轳》有着抑扬顿挫的旋律;《碾子和石磨》不紧不慢地唱着古老的歌谣,讲述着《春节的逸事》,飘散着《地瓜的味道》;《喇叭筒烟袋窝》里缭绕种田人着丝丝缕缕的心绪;“南崖村的驴子们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抗造。周茂礼伯伯家,人社以后,牵来外村舅舅家的驴,加上自己家的驴同时干活,两个驴拴到一个槽上,舅舅家的驴,要大牌,不吃草,另找一个筐,盛上草料,它才下嘴,看来习惯了吃独食和分餐。”这样的画面何其熟悉又何其生动,那驴脾气耍得又何其可爱。再看那《雨》,“一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不到雨丝,唯窗外屋檐流下的水,砸在楼下铁皮上,滴答成颂,那节奏或紧或慢,或急或缓,或轻或重,由不得你的性子,由不得夜半窗子里面这颗多感的、怦怦跳动的灵魂。”你看,这平凡的生活、这孤寂的时光、这清苦的境况,在黎明兄的笔下,就成了一首平平仄仄的诗、一幅绚丽多姿的画、一首悠扬动听的歌。
美在何处?美在《恩情老屋》。老屋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有《姥姥》《我姨》《二舅》,有《我的老师》《看坡人》《文舒同学》,还有一只叫《贝儿》的狗。忍辱负重的姥姥有着非凡的远见,为母亲和姨妈找到了理想的婆家。二舅用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把几间老屋营造成幸福的暖巢;走出老屋的儿童和看坡人作着猫和老鼠的游戏。盗窃者不是真正的老鼠,看坡人也不是铁面无私的黑猫警长,他们是汤姆和吉瑞,既是格格不入的敌人,又是惺惺相惜的亲人。从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天真无邪;从护坡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人性的美。
美在何处?美在《山风水韵》。黎明兄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洪范水乡,这里的山风水韵滋育了他的锦心和文笔。他笔下的山风是那样的怡人,水韵是那样的清心。洪范池泉水不因旱涝而消长,不因冬夏而变温。像一位温文尔雅的淑女,一年四季展示着其迷人的风姿。东流泉碧水莹莹,天光镜冷。泉水穿堂绕户,有着曲水流觞的浪漫风情。扈泉高悬于山腰,巨流涌出,飞落石崖,声响若雷,是上苍用鬼斧神工写就的壮美交响。日月泉,一个如太阳,一个似新月,它们用日月合璧演绎着人世间的缠绵悱恻、山高水长。黎明兄笔下的洪范山水,是奇丽变幻、美不胜收的画卷。大寨山、云翠山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像巨大的翡翠镶嵌在鲁西南的苍茫大地之上。天柱峰仿佛擎天一柱,更是平阴山水的亘古绝唱。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纵然你不曾到过这里,你也能从黎明兄的文章中尽情徜徉、尽情醉赏。
美在何处?美在《民俗遗风》。黎明兄的老家洪范镇南崖村,这里是古扈国遗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高家是这里主人之一。《高家祠堂和家谱》里有着自圣贤高柴以降的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传承。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人最讲传统的礼仪,《戏台》上演绎着古老的伦理故事,《挑盒》里盛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亲情。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如出一辙的场景,不谋而合的故事,岁岁年年都在重复上演,人们乐此不疲,常演常新。越来越稠的亲戚,叠加着一层又一层情谊。这里的人《待客有道》,既恭敬有礼,又如坐春风。严肃与幽默,庄重与诙谐在这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乡亲、乡人是黎明兄文章的主角,乡事、乡风是黎明兄文章的主题,亲情、友情是黎明兄文章的灵魂。黎明兄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记下了那个渐去渐远的农耕年代,录下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场景:打井,浇地,种庄稼,侍弄土地,生儿育女,说书唱戏,走亲戚、串门子,全都是生活小事。可贵的是,黎明兄把平凡的岁月给我们一个宝贵的美学解读,让我们重回过往的同时,得到了超出生活、超越平凡的美学享受。
黎明兄的文字是质朴的,朴素得像田地里的一株麦子、一棵玉米、一个土豆,像刚燎熟的青麦、大豆,像刚炒出的二月二的蝎子爪,像刚出锅的杂面窝窝头,透着新鲜诱人的香气。它绝不单薄,十分丰厚,它是农家的大席,四荤四素八大碗,外加四个大件,呈上来的是丰富多彩、令人垂涎的鲁西南风味大餐。
黎明兄的文字是诗意的,有诗的抑扬、有画的多姿、有音乐的旋律。“希望有一天,风儿扬起树叶飘飘洒洒落下,阳光斜射进来把树叶打亮,欣赏一场梦以求的胡杨‘雨’。或许若干年后,胡杨在,胡杨‘雨’会再有,我等写满希望的星点文字会化泥重生。”(《胡杨雨》)从这诗一样的文字里,我们读到的是黎明兄的一颗诗一样的心。
美在何处?美在乡梓故园。走出老屋,踏遍世界,舌尖最眷恋的仍是母亲亲手熬制的小米粥;阅尽繁华,历尽沧桑,心灵最安处还是儿时那张兄弟挤在一起的木板床。亲情是生命的原点,也是所有流浪者的归宿。读了黎明兄的文章,你会更加坚信:故乡才是一个游子的最终要皈依的精神家园。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