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农村集市甘薯掠影:烟火中的家乡文化与“好品山东”

新晨新语

05-04 10:53

采风汶上新农村集市,甘薯,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牵扯出悠悠乡情与深厚的地域文化。

踏入集市,大小不一的甘薯,有的表皮沾着新鲜泥土,,带着土地的质朴与生机。薯块形状各异,或圆润如球,或细长蜿蜒,皮色或是淡红泛黄,或是紫褐相间,宛如大地调色盘不慎打翻,落在了农村集市天地。

摊主们热情吆喝,嗓音裹挟着本土腔调,朴素却极具感染力:“自家种的地瓜,甜得很呐,煮着吃、烤着吃都中!”那亲切劲儿,瞬间拉近与顾客距离。他们熟练拿起薯块,介绍着品种特性:有适合煲汤的糯香薯,入口即化,汤汁浓稠;还有烤制专用的蜜薯,糖分凝萃,高温下焦糖滋滋作响,掰开便是橙黄诱人的薯肉。过往乡邻围拢挑选,双手翻动薯堆,像是在甄别珍贵宝物,眼神专注,偶尔互相交流几句种植心得,“今年光照足,这薯长得俊”“施肥得讲究,不然甜度出不来”,言语间满是农人对土地的敬畏与耕耘智慧。

甘薯种植,于汶上而言,是传承数代的技艺与情怀。从春日育苗,嫩芽破土,到夏暑栽插,绿蔓爬坡,再至秋霜渐染,薯块饱胀,每一步皆循天时、秉地利、注人和。老辈人遵循祖训,深耕细作,选用优质薯种,施农家肥滋养,以传统耕作方式赋予甘薯天然风味。田间管理一丝不苟,除草、追肥、防虫,精雕细琢,待收获季,一垄垄薯藤下挖出沉甸甸希望。这般匠心,让汶上甘薯脱颖而出,成为“好品山东”拼图中鲜活一角。它承载着齐鲁大地农耕文明底蕴,凝聚着劳动者汗水与智慧,似一部部活态史书,于土地生根发芽。

集市上的甘薯交易,不只是买卖往来,更是乡土情谊纽带。烟火袅袅中,汶上农村集市因甘薯蓬勃生气。扎根乡土,却又借这一方小天地,向外界递出“好品山东”名片。甘薯,裹挟乡音、乡情,带着泥土芬芳与文化厚度,爬出田埂,登上餐桌,走入人心,续写着家乡故事,岁岁年年,永不落幕。在这喧嚣尘世一隅,它们静静诉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土地馈赠,乃生活至味,文化之根。(作者:济宁汶上县次丘镇枣杭村王华康王身思)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