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东营区这片绿意,很浓郁!

东营区政务

05-14 10:04

  黄河与渤海在此相拥,千年奔腾,孕育出新时代的蓬勃气象。这里是东营区黄河三角洲的明珠,是宜居宜业的活力幸福新油城。

  这里是工业的脉搏,油井林立、钻机轰鸣,黑金热土上涌动创新激情;这里是自然的馈赠,湿地潋滟、芦花飞雪,鸥鸟翔集处书写生态诗行;这里是烟火人间的温情注脚,老街的晨光与新城的霓虹,共同勾勒出幸福的模样。

  近期,东营区政务微信公众号持续推出“东营区很特别”主题系列图文报道。今天推出第三篇:《东营区这篇绿意,很浓郁!》。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活力与创新的沃土,在平凡岁月里触摸一座城的温度与高度,读懂一个奔腾向前的东营区。

穿行在初夏的东营区

每一步都踏着生态蝶变的韵律

小路蜿蜒穿行、花木相映成趣、公园星罗棋布

曾经因“电线杆子比树多”调侃的油城人

如今在晨光中沿河慢跑

于暮色里凭栏观鸟

将“水绕城、绿抱城、人恋城”的生态美景

写进每个平凡却闪亮的日子

这个“五一”小长假,龙居镇迎来了游客潮。黄河岸边、树间林下,搭帐篷、看美景、吃烧烤、观落日的游人们络绎不绝……

这里不仅有着1处省级森林公园和1处省级湿地公园的美丽景观,还拥有各类乔灌木130余种400余万株,湿地维管植物289种,水生植物20余种,鸟类214种,鱼类29种,是市郊难得的“天然大氧吧”……

得益于水清岸绿、万物并秀的美丽生态,近年来,龙居镇成功举办龙舟赛、马拉松赛、自行车赛、冰雪节等国家级、省级赛事,年吸引游客逾百万,实现生态旅游增收500余万元,走出了生态保护与产业高效双赢的发展模式。

厚植城市生态底色,全力答好生态保护之题。围绕沿黄生态长廊建设,东营区先后实施14项绿化工程,打造沿黄绿化典范工程,累计带动投资2亿元以上,更新提档树木1.2万亩。同时,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绿地系统完善、水环境治理,打造湿地特色景观带,近年来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1500余亩。

通过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绿地系统完善、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目前,全区湿地面积14.7万亩,微波荡漾的湿地风光和富有情趣的生态图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东营区原状土土壤含盐量高达17‰

一度被贴上“绿化禁区”的标签

如今,这片土地

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意盎然

从高空俯瞰,东营区的景色如同一幅画卷:

一半葱绿如茵,一半城市轮廓清晰可见。

近年来,东营区在苗木选择、土壤改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通过“抬高、整平、深翻、蓄水、压碱”等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等工程模式,有效解决了树木成活率低的难题。目前,东营区大部分景观绿化树种成活率达到98%以上,引种驯化了白蜡、国槐等耐盐碱植物,城市绿化植物400余种,年均造林绿化面积达1460亩以上,构筑起网、带、片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同时,东营区持续在“公园城市”发展上增墨添笔,构建起大、中、小微景互补、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园体系,打造了园景相绕、林路相衬的城市格局,让生态彻底融入城市、让群众更加亲近自然。目前,东营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由50.75%提高到92%,免费开放率100%,林水相依、绿廊相通、公园相间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已现。

110个公园全民共享、全时开放;小巧精致、功能齐全的高品质口袋公园和主题公园让人们抬眼见绿、漫步入绿。让人们随时随地尽享“园中建城、城中有园、人城和谐”的惬意生活,享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每天清晨都要沿着耿井湿地的绿道追一场日出!”晨光熹微,耿井湿地45公里绿道已跃动起生机。市民张丽芳利落地扣上骑行手套,左手轻拨变速器,右脚顺势踩动踏板,轻盈的单车载着她沿着蜿蜒的生态廊道划出优美弧线。

“我们以绿道为线,串起沿线散落的珍珠。”东营区园林绿化中心综合室主任程廷伟介绍,45公里自行车骑行绿道贯通耿井湿地,形成内外双循环体系,实现了揽翠湖、动物园、花仙谷、森林乐园等7个旅游景点连通。

精细化建设更显民生温度。绿道沿线通过“功能+生态+人文”三重优化,打造全龄友好型公共空间,科学配置仿木护栏、湿地主题导视系统等设施11处,还设置具有湿地特色指示牌、垃圾桶、公厕等服务设施。

慢跑、休闲、徒步、骑行……连绵的绿色从公园向城市街巷蔓延,一条条绿道成为不断延伸的“幸福通道”,串起了东营区的美好风光,也装点了百姓的幸福生活。“目前,东营区已建成214公里城市绿道,贯通连接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扮靓了市民出行路。”东营区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孙永山介绍。

以绿为笔,向美而行。东营区绘就“湿地润城、绿廊链城、公园融城”的生态画卷,在这里,看得见四季轮回,留得住烟火温情,载得动温情陪伴,而这或许正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最生动的绿色注脚。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