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孙祝田:透析现实的诗思,品鉴桑恒昌先生《瀑与湫》

诗品天下

05-16 19:50

瀑与湫

桑恒昌


黄果树叫瀑

雁荡山叫湫

都是水从极高处

扑身跳下

非后有追杀

前有魔法

大自然的艺术表演

应赞叹有加


这些年人间

也学会水间

凡是能致命的高度

都有人以身试法

我用指骨

敲打天灵盖

为什么

为什么

却被问号

堵住嘴巴

何时行走街道

都担惊受怕

怕这边刚瀑了

那边又湫

求作犬马不成

先作了人𥻗


2025年5月13日

评析鉴赏:

《瀑与湫》是桑恒昌以自然现象映射社会现实的力作。当我们翻开这首诗,首先会被其看似直白却暗藏锋芒的开篇吸引——为何同样是水从高处跃下,一个被称作“瀑”,一个被唤作“湫”?这看似简单的疑问,实则是诗人精心设置的引线,牵引着读者从自然之景深入到对人间百态的思索,一场关于生命、社会与人性的叩问就此展开。

诗歌用字用词极具匠心。“扑身跳下”中的“扑身”二字,将水从高处落下的姿态描绘得极为生动,仿佛水是带着一股决绝和冲动主动投身而下,赋予了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水落下时的力量与气势。“非后有追杀,前有魔法”里,“追杀”和“魔法”两个词大胆新奇,打破常规认知,以夸张且充满想象力的表述,引发读者对水落下原因的好奇,同时也为后文对人间现象的隐喻埋下伏笔。“敲打天灵盖”的“敲打”,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挣扎,他试图用思考敲开真相的大门,却被一连串“为什么”堵住,“堵”字精准地传达出那种无解的无奈与痛苦。

在意象运用上,“瀑”与“湫”是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在自然层面,它们是水从高处落下的不同形态,诗人将其描述为“大自然的艺术表演”,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力量;而在社会层面,它们成为了隐喻的符号。诗人笔锋一转,写道“这些年人间,也学会水间,凡是能致命的高度,都有人以身试法”,将“瀑”与“湫”巧妙转化为象征人从高处坠落这一社会悲剧现象的意象。这种意象的双重运用,实现了从自然到社会的跨越,让诗歌的内涵从单纯的写景抒情,上升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此外,“指骨”“天灵盖”“问号”“犬马”“人𥻗”等意象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指骨”和“天灵盖”是诗人自我审视的工具,代表着思考与探寻;“问号”是困惑的具象化,展现出面对社会现象时的迷茫;“犬马”和“人𥻗”则是对人在社会中生存状态的隐喻,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悲愤。

在意境营造方面,诗歌前半部分描绘自然的“瀑”与“湫”,营造出一种磅礴、奇幻的意境,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感受着水从高处落下的震撼与壮美。然而,后半部分笔锋骤转,将视角拉回人间,意境瞬间变得压抑、沉重。“凡是能致命的高度,都有人以身试法”“何时行走街道,都担惊受怕,怕这边刚瀑了,那边又湫”,这些描述构建出一个充满不安与恐惧的社会场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痛心。两种意境的强烈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冲击力,也更凸显出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诗歌的风骨体现在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强烈的人文关怀。诗人没有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赞美,而是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中类似“瀑”与“湫”的悲剧现象,毫不留情地揭示出社会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现象,诗人以“我用指骨,敲打天灵盖”的姿态进行反思,尽管被“问号”堵住嘴巴,却依然没有停止追问,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勇气。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生命的珍视,对人在困境中生存状态的关注,都体现出诗歌刚正不阿、心怀天下的风骨。

“求作犬马不成,先作了人𥻗”是全诗极具震撼力的佳句。“犬马”在传统语境中常代表忠诚与被驱使的角色,而“人𥻗”则是诗人创造的一个充满痛感的词汇,它打破了人们对“人”的常规认知,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社会困境中连做“犬马”而不可得,只能陷入更悲惨境地的无奈与绝望。这一句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瀑与湫》的创作特点鲜明。它以小见大,从自然中常见的水的两种形态,联想到社会中的悲剧现象,以独特的视角切入,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表现手法上,巧妙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意象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使诗歌在保持诗意的同时,增强了批判的力度。语言风格上,既有通俗易懂的表述,又有新奇独特的用词,如“人𥻗”的创造,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力。情感表达上,诗人将对自然的赞美、对社会的忧虑、对生命的悲悯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强大的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反思。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