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谈艺】陈琳·人物写生 | 每一道墨痕都是对生命温度的精准捕捉
文化视界
05-18 18:25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人物画创作领域,陈琳的写生作品犹如一部视觉人类学笔记,以笔为解剖刀,层层剥离出人物表象之下的精神内核。其艺术实践既延续了“以形写神”的学院传统,又融合了西方造型艺术的观察方法,形成兼具书写性表现力与结构性严谨度的独特风格。
纸上的每一道墨痕都是对生命温度的精准捕捉。艺术家摒弃了程式化的写意符号,转而通过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来支撑笔墨表达——衣纹褶皱遵循肌肉运动规律,面部轮廓暗藏骨骼起伏,就连看似随意的飞白笔触也严格对应着形体转折。这种将西方素描体积感转化为水墨量感的智慧,使人物既具备雕塑般的重量感,又不失笔墨的灵动气韵。尤其擅长运用枯湿浓淡的对比营造空间深度:以宿墨堆叠出粗粝的劳作手掌,用淡墨渲染出少女脸颊的透明感,通过材料语言的本体探索拓展了传统人物画的表现维度。
其写生艺术最珍贵的特质在于对“瞬间永恒”的把握能力。那些市井老者眼角的细纹里沉淀着岁月沧桑,青年学子飞扬的发梢中跃动着青春活力,少数民族同胞厚重的服饰褶皱间流淌着文化记忆。画家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通过人物特定动态的截取、典型服饰的刻画、微表情的捕捉,构建起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视觉档案。在看似即兴的速写式创作中,实则暗含对人物身份特征、职业习惯、地域文化的深度观察与提炼。
笔墨语言的当代性转换是其艺术的重要突破。传统人物画的十八描法被解构重组:钉头鼠尾描融入速写线条的爆发力,高古游丝描嫁接钢笔画的精确度,战笔水纹描则发展出表现颤抖肌理的新语法。这种对笔法的创造性转化,使作品既保持了中国画的书写基因,又能准确传达现代人物的精神特质。在色彩运用上打破"随类赋彩"的局限,将壁画矿物色、水彩透明感与水墨层次有机结合,为人物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
陈琳的人物写生超越了简单的造型训练范畴,成为连接个体生命体验与集体文化记忆的视觉纽带。那些定格在宣纸上的面容与姿态,既是艺术家对“形神论”的当代诠释,也折射出中国人物画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活力。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陈琳,1963年2月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全军高级职称评委、美展评委,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画院研究员,北京兰池书画院院长,海军创作室专职画家,曾任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作品连续参加全囯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美术作品展,历届全军美术作品展,2007、2009、2011届金陵百家全国展,2022年作品《和平方舟》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文联全国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5年作品《为了民族存亡》收藏于中囯美术馆,2020年作品《中国·我们不会忘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21年作品《历程·中国潜艇》收藏于海军博物馆。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