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丨济南有商代“蒸馏酒”?
魏道泉城
06-03 07:40
前些年,我写过一部关于酒的纪录片,涉及到几大名酒,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诸多酒企都想通过各种证据,来强调自己的历史更为悠久。有的拿出唐诗宋词以及文献材料;有的拿出了当地出土的文物小口尖底瓮;有的以明代的窖池作为证物;有的则专门强调自己的古窖池群从未间断使用。总之,巴拿马金奖之类的故事已失去了说服力,必须要有更漫长的时间,才显得腰板更硬,酒更好。
事实上,一个地方产好酒,多有历史渊源,但更重要的还是酒自身的工艺和品质,同样在一个镇上,酿出的酒也千差万别。尤其是对于白酒来说,众所周知,作为蒸馏酒,白酒在中国的历史远没有黄酒那么久,按照《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是从元代开始。“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当然,也有几种蒸馏酒出现时间更早的说法,比如宋朝,包括同时期的辽金,都只能靠不完全的文字或文物去推测。我在榆林窟见过西夏的一副酿酒图,颇似蒸酒,请教过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也不能完全确定。
榆林窟壁画(西夏)
包括海昏侯墓里的蒸馏器,据说去年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曾进行模拟实验,证实其具有蒸馏酒的功用。
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汉)
那件蒸馏器我在海昏侯遗址博物馆见过,也只能说是“将中国蒸馏酒的技术实现可能性提前至西汉”,但到底是不是用来蒸馏酒,不好说。
所以,听说济南出土了三千年前的蒸馏酒,我确实有些惊异。
铜鸮卣(商)
最近,山东博物馆有场特展,其中有一件铜鸮卣,出土于济南大辛庄遗址,属于盛酒器,其内部存留液体,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后,发现微量乙醇,“证实为距今约3000年的蒸馏酒,填补了商代至汉代中国蒸馏酒的空白”。
要知道,这块空白可不小,一千多年,差不多相当于从宋朝到今天,能填上,可不容易。
X光下器内的液体
对此,检测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发酵酒含有大量有机酸,盛放在青铜容器中长久埋藏于地下,会溶解铜锈,使得酒液呈现蓝色。而蒸馏酒是把发酵酒蒸馏,不含有这些高沸点的有机酸。这里面的酒液无色透明,表明没有铜离子溶入,检测其pH=5.8,接近中性;又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未检测到任何有机酸,说明水体在埋藏前也不含有酸性物质。综上分析,该样品不是发酵酒,而是蒸馏酒。
作为一名从事服务业的文科生,我简单理解是这样的:如果是发酵酒,在青铜器里长期存放,会变蓝,因为出土的液体无色透明,而且没有有机酸,所以是蒸馏酒。
变蓝的发酵酒,我之前见过多次,齐文化博物馆里就有,在临淄战国墓中出土,但这么多年的蒸馏酒,的确闻所未闻。
我觉得,如果商代就有蒸馏酒,就算没有文字记载,也应该会有同期蒸馏酒的器具,否则,很难确定就是蒸馏酒。另外,铜器在地下埋了这么多年,地下水的沉积和蔓延,各种微生物的变化,可能早就改变了其液体的成分,当代实验室检测技术虽然先进,但只能检测出液体目前的成分和状态,尚不能推测出三千年前的原本面貌,将其直接称为“商代蒸馏酒”,还是武断了一些,不如更客观的去陈述出土以及检测结果,没必要下定论。
毕竟,博物馆不是酒企,文物也不是时间越早越好,而是好的越早,保存的越完整,承载的信息越珍贵,才越好。千万不能因为没有办法证明更好,才想办法证明更早。
否则,纣王有灵也不会开心,他当年“酒池肉林”,要是有蒸馏酒,度数太高,在里面泡着,尽管能消毒,体感也不舒服。
不过,还是要隆重推荐一下山东博物馆“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
乐舞杂技彩绘陶俑(西汉)
整个主题围绕着济南,选取五百多件山东省和济南市十三家文博和考古单位不同时期的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八十五件,包括危山汉墓兵马俑,出土于无影山汉墓的西汉彩绘载人载鼎陶鸟、西汉彩绘负壶陶鸟、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还有出土于洛庄汉墓的两千多年前的鸡蛋等等,脉络清晰,代表性强,能让人更深刻地了解济南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非常精彩,值得细看。
鸡蛋(西汉)
最后,关于蒸馏酒,对我来说,三千年前的,不如三十年前的。我虽然没有实验室,但有时还是挺愿意亲自试试,虽然试的结果大概率是醉了,但醉和醉之间,仿佛也有一段时间的空白,需要填补。
(作者已授权大众新闻客户端共享内容,如转载请经原作者授权)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V-IP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