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宋赵抃《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赏析

尹燕忠

06-23 10:18

《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丨一琴一鹤扬名天下,槛泉亭上再续风雅:宋赵抃《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赏析

原创 侯林 侯环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诗作:

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

赵抃

泉名从古冠齐丘,

独占溪心涌不休。

深似蜀都分海眼,

势如吴分起潮头。

连宵鼓浪摇明月,

当暑迎风作素秋。

亭上主人留我语,

只将尘事指浮沤。

(《清献集》卷四)

人物简介: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进士及第,初任知县,后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人称“铁面御史”,“一时名臣,赖以安焉”。后知睦州,改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所至以宽为治,政绩斐然。神宗时擢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以大学士复知成都。乞归。知越州、杭州,以太子少保致仕,谥曰清献。著有《赵清献集》存世。




赵抃画像

注释:

刘诏寺丞:宋代,朝廷设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九个寺,分管国家不同的事务,寺的最高长官为卿,寺丞则是各寺的次官,协助京卿掌管本寺的事务,寺丞品秩亦在正五品到从六品不等。

槛泉亭:宋代趵突泉上所建亭馆,为私家园林,当为其主人刘诏谢政后在趵突泉上所建。

齐丘:指齐地。古时齐国故城临淄称营丘。

赏析:

首先需要简单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距今近千年的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七月,神宗皇帝将时任资政殿学士、青州知州的赵抃晋升为资政殿大学士,知成都府。

这是赵抃第二次入蜀,原因是:“时成都以戍卒为忧,朝廷选择大臣,必为蜀人所信爱者,故以命抃。”(《续资治通鉴》卷69熙宁五年七月条)

这赵抃在成都当年当官当得如何,由此可概见矣。原来,中国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一琴一鹤”的故事正出自这位赵抃大人。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赵阅道为成都转运使,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

这说的便是赵抃初次入蜀为官之时,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这是说他行装简少,两袖清风。后世便用作居官清廉的典故。

这样勤政廉洁且能力超强的官员,哪里的老百姓能不喜欢。甚至,老百姓对于他的行政能力,也会加以美化乃至神化吧。如赵抃知青州时便有这样的记载:“京东旱蝗,青独多麦。蝗来及境,遇风退飞,尽坠水死。”(见《宋史卷三一六•赵抃传》)

赵抃由青州赴任成都将路过齐州(济南),而此时齐州知州正是曾巩。曾巩自熙宁四年六月入齐境,知齐州军州事。经过一年治理,齐州面貌大变。一派潇洒似江南的济南景致拉开帷幕。曾巩热情接待了这位比自己年长十余岁的、德高望重的名宦,两人互有诗歌赠答。在此期间,赵抃游览刘诏槛泉亭,遂有此作。赵抃的写作认真、严谨,他不是现场写就,而是到任后写成寄回来的,故曰:寄题。

我们来看诗。





书影:《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

“泉名从古冠齐丘,独占溪心涌不休”,追溯槛泉即趵突泉的历史,不惟从郦注《水经》,而是从更早的春秋时期齐鲁君主的“会于泺”开始的,而由“独占溪心”看,宋代的趵突泉当时是一泉独大,而非“三鹤翔舞”。

“深似蜀都分海眼,势如吴分起潮头”,这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用比喻写趵突泉的诗句之一,而且使用得精巧高妙。蜀都海眼,曾宦于蜀的赵抃最为熟知。在有关成都历史的文献记载中,“海眼”的传说一直以来颇引人注目,即谓成都某处(如石笋街)有“海眼”,为某物所镇,移之则城将陆沉。历来文士作品亦多涉及,如杜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

吴分潮头:吴分,吴之分野,指吴地。吴分潮头,指钱塘潮。这两个比喻,都不是写外在的形态,而是抓取趵突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深度,二是气势。

深度,是大泉本色,是“有本”,是大气,莫说古人认为趵突泉乃“济水洑流”,即便如曾巩所考为岱阴之水(渴马崖潜流地中),其深远亦如谜一般不可知,这水自何处而来?何以能日日夜夜涌流不息?还有,那深藏于地下的洞穴暗道里究竟藏有什么?那里面该是何等模样?所以人们会有“灵穴”“神穴”“海目”等种种猜测。而“有本”,则是中国人论水、论泉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概念,意思是指有本源,有根本的泉水。赵抃以“深”赞美趵突泉,就是有感于趵突泉这种滚滚而流,昼夜不停,有本无穷的永恒与博大吧。

而气势则更是一个高级概念,是人与物的综合体。因而,写气势,较之单纯地描写事物的形态,更与人的切身情感相接近。概而言之,这两个比喻,前者,写“深”,是看不见的“形”,后者,写主客观相结合方能感悟到的“势”,这就给人相当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染力。

“连宵鼓浪摇明月,当暑迎风作素秋”,一个“连”字,道出趵突泉昼夜喷涌的力之美,而“浪摇明月”,一个充满动感的“摇”,更是摇荡情性,风月无边,风雅无限。读至此,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诗人来济,正是熙宁五年的闰七月,济南最热的三伏天,在人们热得无处躲藏的时候,赵抃却在槛泉亭享受着清风徐来的素秋般的惬意与幸福,他显然被深深打动了。



图片加载失败


图片加载失败


趵突泉近照 王琴摄影

毋庸讳言,刚刚在王安石变法中遭受沉重打击被外放,如今以64岁的高龄,又要在赤日炎炎之下,跋山涉水数千里之遥,远赴西南边陲的成都,为朝廷“救火”,虽则是圣命难违,他也不可能没有颓丧情绪甚至腹诽的。“自顾松筠根节老,谁怜霜雪鬓毛斑。”(《再有蜀命别王居卿》《清献集》卷四),这是他离开青州赴任时的叹惋吟唱。而如今,这一切的烦恼与不快业已烟消云散。所以,当着刘诏殷勤地要他为槛泉亭留题时,他感慨万端地说出来那句最沉重、却最贴切的隐喻型话语:

“只将尘事指浮沤”。

一切的人间事,包括人生,就像这水面上的泡沫一样,生成得快也破灭得快啊。赵抃在宦海沉浮、世事翻覆、痛苦挫折的经历中认识到生活的真相与生命的本来。由此可见,他是铁骨铮铮的官员,他是审美家和诗人,他更是一位哲人与思想家。

写作之启示:

且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赵抃及其作品的评价:

(《清献集》十卷):“所载多关时事。其《劾陈执中、王拱辰疏》,皆七八上,可以知其伉直。而宋庠、范镇亦皆见之弹章,古所称群而不党,抃庶几焉。其诗谐婉多姿,乃不类其为人。”

一个被称为“铁面御史”的伉直高官,却能写出委婉深情的诗文,的确令人惊诧。而这首《寄题刘诏寺丞槛泉亭》在写作上启示有三,一是巧用比喻,如蜀都海眼、吴分潮头等;二是善抓特征,如趵突泉的深远、气势与素秋美感;三是有泉而及人生的“尘事浮沤”之叹,将诗作上升到生命哲理的高度。

锦心绣口,曲尽绕梁。

感佩之余,笔者特赋诗以赞赵阅道先生:

一琴一鹤走成都,且深且远写趵突。

清风亦有闲愁在,长恨往日泡影如。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