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散文丨平阴三王

尹燕忠

06-23 14:42

平阴“三王”


  

平阴“三王”,指的是黄河南岸平阴县的三位作家——王培静、王化琦、王辉成。这哥仨不仅在平阴县家喻户晓,就连黄河西岸的东阿地区也广为人知。他们不仅人品端正、文笔出众,更因性情相投,时常相聚小酌,切磋文学。   

 我结识最早的是王培静大哥,算起来已有五年光景。那是在聊城大学赵勇豪教授的新书座谈会上,地点位于东阿阿胶城贡胶堂。当时与他同来的,还有平阴县文化名人翟建平。二人风格截然不同:一个身材高大,气质沉稳;一个身形敦实,性格豪放。那次见面,我与培静兄交流不多,后来通过“东阿文萃”公众号逐渐熟络起来。     

王培静,原名王培敬,笔名鲁一贤。他是从平阴大地上走出的著名军旅作家,他1982年应征入伍,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协,在文学创作领域已经深耕了40余年。作为著名的军旅作家,他与同为军旅作家的东阿老乡晨曦、童村老师相识相知几十年。他们虽常住北京,但只要回到老家,总会在东阿和平阴两地互相走访,我也有幸多次参与其中。我尤其羡慕他们之间真诚坦率、毫无隔阂的交流氛围。培静兄擅长微型小说创作,至今已出版二十余部作品集,斩获众多奖项,更有三十多篇作品被选入各类语文试题,这份认可既是荣誉,也印证了作品的规范与高水准。    

此外,他的散文饱含人文气息,将目光投向生活的多个层面,给读者心灵的慰藉和愉悦,传递向上的正能量。去年,他继冰心图书奖、冰心散文奖后,又荣获了第三个散文奖项——2024年度“人人文学奖最佳散文奖”。他对故土情深意重,不仅常回老家,还做了许多善事,不仅应邀担任家乡小学敬贤文学社的社长,还拿出钱来奖励优秀学生。县档案馆为他成立了文学创作工作室,家乡洪范池镇又为他设立了工作室。衷心希望能有机会前去拜访,亲自感受文学氛围的熏陶。      王化琦是“齐鲁文化之星”,也是东阿镇资深文化站站长。我们同岁,他比我小几个月。初次结缘,源于我撰写的《黄河两岸一家亲》,被他选中刊登在自己主编的《东阿文艺》上。        

我们先后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去年夏天,他热情地为我们一行三人当向导,绘声绘色地讲述永济桥、于慎行的传说。那天烈日炎炎,他却全程耐心讲解,汗水湿透衣衫,还赠送给我们每人一本厚重的《东阿县志》,我则回赠了《东阿文萃》创刊号。第二次是去年10月19日,我邀请他与王辉成老师参加“秋风行”采风活动,艾山、郭口的民俗风情,鱼山曹植风景区的深厚底蕴,都让他流连忘返。第三次是在东阿作协年会上,他对年会的组织与氛围赞不绝口。    

今年春天,平阴县贾庄杏花节,他作为策划者发出邀请,因事务繁忙,我们便自行游览,并写下散文《春天的相约》,记录下这份美好。他为人热情,在文化领域贡献颇丰,我鼓励他加入省作协,最终他如愿以偿。重情重义、踏实做事,正是他最可贵的品质。    

王辉成老师与我同年参加工作,又同为中学高级教师,教了快四十年的语文课,因此我俩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虽然他比我小一岁,但我一直尊称他为兄长。他的散文风格质朴醇厚,常以细腻笔触勾勒乡土情怀与生活哲思。他行文如潺潺溪流,将鲁西南农村风情、日常琐事娓娓道来,兼具诗意与烟火气。他善于捕捉细微瞬间,以小见大,在平淡中挖掘生命的温度与力量,情感真挚动人,语言简洁凝练,充满生活韵味与人文气息。他的孩子十几年前读完研究生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因此他偶尔会和爱人一起去北京小住一段,其间也时而会和在北京定居的东阿籍著名军旅作家童村老师相聚,切磋文学。   

王老师对父母极尽孝道,二十年前就和妻子商量买了个一楼,将刚过六十的父母接到了县城生活。他待家人赤诚暖心,对朋友肝胆相照,平素为人谦逊低调,行事朴实无华,一言一行皆彰显君子品格。他的妻子20年前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在县医院做完手术后,重度昏迷了一个月才醒过来。后来又转院去省城济南的大医院治疗康复了四个半月。五个半月里,他仅离开过病房一天,一直请假在医院陪护,悉心照料。去年东阿作协年会恰逢他父亲寿辰,作为长子,他在年会进行到11点时,仍坚持赶回平阴为父亲祝寿。我曾劝他不必奔波,但他执意赴约,这份情谊让我感动至今。   

王老师经常和家人一块出去旅游,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到一处,必有佳作诞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一流文”,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令我既钦佩又羡慕。作为《玫城文学》主编,他肩负起繁荣平阴文学的重任,在当地文学圈口碑极佳,许多平阴文友都对他的为人与文风赞不绝口。    

我们相识于两年前。2023年春天,我应他之邀与徐哲老师专程前往平阴县城与他相见。随后,我们一同参观了他位于玫瑰镇东唐村的工作室。他热情好客,陪我们一同参观了芳蕾玫瑰田园综合体,中午安排在县城以丰盛佳肴款待我们,并特意邀请了数位当地作家朋友作陪,宾主相聚一堂,言谈甚欢,气氛温馨融洽。

我曾写下《春天的邀请》一诗,记录下这份珍贵情谊:  

 

你发出春天的邀请

趁夏天没有到来

我收拾行装

带上挚友,诗人

跨过黄河

周游平阴山水

不曾忘

狮耳山的爬山之趣

狼溪河的粼粼波光

书院泉的回廊

贤子峪的曲涧

洪范池的清泉

 

一河之隔

竟有这般的奇异

你爱你的家乡

家乡的丝丝缕缕

幻化成美丽的文字

因了神的指引

——我们走到了一起!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作家老土做东邀文友小聚,打电话邀我作陪。培静兄、辉成兄携夫人从黄河对岸开车前来赴约,唯独不见化琦兄。我一问才知,他因活动缠身无法前来。席间,我们畅聊文学,兴致正浓时,我无意间透露:“今天也是我的生日。”生日与读书日重合,实在难得!我即兴赋诗一首:“天南地北文心牵,俊采欣逢起巨澜。两三知己一杯酒,妙语佳章相与还。”说是“一杯酒”,众人却都喝得尽兴,但仍不失文人雅趣。培静兄的夫人沈会芬大姐也是一位作家,性格豪爽,得知我生日,特意为我点了一碗长寿面,年纪轻轻便能品尝这份祝福,让我倍感温暖。席间,王辉成老师贴心为妻子夹菜的一幕,更是为这场聚会增添了温馨与美好。    

我坚信,这样的相聚只会越来越多。平阴“三王”的故事,值得细细书写,而我也期待着与他们共同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吴福木,1966年生,1986年参加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东阿县作协主席。文学季刊《东阿文萃》主编。著有《沉浸在读写的海洋里》等五部著作。《大地的召唤》荣获第五届四川散文奖。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