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寻觅一方碧绿,大明湖的荷花开了
济南宣传
06-24 14:27
盛夏的风,吹来了生机盎然。忽而之间,大明湖的百亩荷田,翠盖翻起浪花,粉色莲花绽放着。尤其是在一场雨中,雨打荷叶的噼啪声,风吹荷叶的起伏状,尽显婷婷袅袅之势。
元好问曾问“荷叶荷花何处好”,以“大明湖上新秋”作答。如今的芙蕖不负诗名,碧叶连天处,既有“出淤泥不染”的君子风骨,亦藏有并蒂莲开十万分之一的祥瑞。在济南,这一泓清荷早已沁透城市的脉络,香远益清。
一
清晨起个早,去大明湖寻觅那一方碧绿。
当晨曦初染湖面,大明湖便化作了一片碧玉汪洋。千顷荷叶如无数撑开的绿伞,密密匝匝铺展至天际一隅。粉荷亭亭其间,花瓣的末梢沾染着霞光,渐次向根部涂抹,花蕊处嫩黄的尖尖簇拥着,像美人轻描的低眉。偶有白鹭敛翅立在水中央的洼地上,时而以长喙梳理羽毛,时而探低脑袋观察水中游弋的鱼群。
置身于无边的荷香美景之中,白居易笔下“素房含露玉冠鲜”的意境便鲜活起来。无数接天荷叶亭亭玉立,片如云、绿似海、荷浪翻时,则有莲叶接天翠无边、荷海清波一望远的荷湖盛景,这宏阔无垠的绿意,不仅充盈了双目,更涤荡着胸怀。
二
荷影摇曳,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天然诗笺。作为传统名花,荷花既是纯粹的审美本体,也被历代文人的典籍著作赋予了人格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艺术等领域。
《诗经》中,“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清幽意象惹人向往。南朝《采莲赋》铺陈“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的细致动态,莲舟过处,碧波荡漾,菰蒲轻摇,仿佛一幅工笔长卷缓缓舒展。
王昌龄在《采莲曲》中捕捉荷田深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刹那芳华,少女与荷花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而李白则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的浩渺笔触,绘就烟波无际的荷海图卷。
而大明湖的荷,早已成为千年诗情最丰沃的承载地,让无数咏荷名句在此寻得现实中的倒影。
李清照的词里,荷韵凸显空灵婉约。她醉归溪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桨声惊破暮色,藕花深处迷离如梦,恰似青春不羁的鲜活注脚;明代《历乘》记载大明湖“环湖芙蕖匝岸,灿如云锦”;清代任宏远目睹“藕花冉冉满城香”,王士祯泛舟明湖,见“荷叶绕门香胜花”,寥寥七字道尽济南人家枕荷而居的天然意趣。
老舍客居济南时,将大明湖的荷写入《大明湖之春》:“水上浮着些嫩绿的荷叶,叶子底下藏着些未开的白莲,像些羞涩的小拳头”——以拳喻莲,憨拙中见灵动。
这些文字如颗颗莲子,沉入历史长河,又在每年盛夏随荷花的绽放而重新萌芽。立于鹊华桥上,看接天莲叶在风中翻涌如碧浪,那些墨痕未干的诗行,正从千年前的纸页上流淌下来,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片荷瓣。
三
荷之动人,不止于其形色。古往今来我们借荷所吟咏的,皆是其承载的生活乐趣、深邃意境与高洁品格。
市井烟火处,蒸腾“荷味”的日常。济南人对荷的喜爱,像是揉进柴米油盐里的情书。荷花盛开的时候,荷风亦吹拂着街巷的闲情逸致。曲水亭的茶馆,百花洲的画舫,以及大明湖里缓缓走过的游人,这些随处可见的景致,皆在荷塘里流转成诗。
老舍念念不忘的“酥炸荷花”,焦壳酥脆而内里花瓣柔嫩,咬下一口,清甜汁液裹着淡香在舌尖化开。而青碧荷叶裹住粉蒸肉、糯米鸡,蒸笼白汽升腾间,湖水的鲜灵便被牢牢锁进肉香。若配上一盏荷花茶,蜷曲的荷叶在玻璃杯中舒展,好似懂了《本草纲目》所言“荷叶升发阳气,去脂轻身”的妙意。
亭亭净植时,映照“泉魂”的澈骨。济南的荷,生来便浸着泉的灵动。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常于大明湖畔“紫荷香里听泉声”,将治水安民之心托付清荷;李清照舟行藕花深处,惊起的何止鸥鹭,更是冲破闺阁的磊落才情。
更有意思的是,“荷”谐“和”之音,“莲”通“廉”之韵——大明湖畔沧浪亭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柳丝柔婉,荷骨清刚,恰似济南的刚柔相济。
烟雨摇碧处,浮动“老城”的旧梦。北方的荷,亦能氤氲出江南的朦胧。当雨丝斜织大明湖,千柄翠盖承着天光,噼啪声如碎玉倾落,满湖蒸腾起乳白水雾。此刻,恍见任宏远诗中“荷叶田田千点碧,藕花冉冉满城香”的旧时风致。
对于游子而言,济南的荷是浸透乡愁的密码。柳外轻雷时,骤雨初歇时,月明船笛时……无数个与荷有关的意象都能勾起我们敛于心的故土情怀。无论身在何方,当一缕清风送来荷香,魂萦梦绕的泉城旧影便漾上心尖。
又是一年荷花开,满城荷香漫过街巷。不妨漫步在荷韵满怀的景致里,感受这沁透千年的清凉。
部分图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