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谈艺】唐建·花鸟画 | 墨渖淋漓生意趣,气韵生动见天真
文化视界
06-25 16:08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创作的多元图景中,唐建的艺术实践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向度。唐建的花鸟画,既见自然之真,又显心源之妙,犹如一脉清泉,不事张扬却直指本心。他的花鸟艺术不刻意强调“传统”,也不标榜“创新”,而是让笔墨回归最本真的状态——如同草木生长般自然,如同溪水流淌般必然。其艺术实践,是澄怀观道的灵性书写,是涤除杂念后的精神映照,更是对天地大美的虔诚回应。
黑土地,198cm×198cm,纸本设色
在花鸟画这一传统题材上,唐建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视角与表现手法。唐建的花鸟画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程式化表现,摒弃了繁复的细节刻画,而是以最为本质的笔墨语言直指对象的精神内核。他对“生机”的表现尤为独到。他不追求形似,而是通过笔墨的节奏与气韵来传达生命的律动。一枝梅花、几片荷叶,在他的笔下都能焕发出强烈的生命感,他善于捕捉自然物象最为生动的一瞬,以高度概括的笔墨将其定格,使静止的画面充满动势与张力。这种对“生趣”的表现,使他的花鸟画既保持了传统的审美趣味,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感。
咏梅诗意,138cm×69cm,纸本设色
中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唐建的花鸟画在笔墨的运用上,展现出一种内敛而深邃的美学追求。他的线条并非一味追求工细或狂放,而是在刚柔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笔锋或轻灵跃动,如春燕掠水;或沉稳顿挫,似老枝盘虬。墨色的浓淡干湿,在他的掌控下,不仅是造型的手段,更是情绪的载体。淡墨氤氲处,似有晨露未晞;浓墨点染时,又若暮色深沉。唐建的笔墨,往往在简练中见丰富。他善于以少胜多,以虚写实,一枝一叶皆能传达出物象的精神。这种“笔简意繁”的艺术表达,既得益于他对绘画传统的深刻理解,又源于他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他的画中,没有冗余的修饰,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既不失法度,又不囿于成规,体现出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秋雨午前过野塘,198cm×98cm,纸本水墨
花鸟画的至高境界,不在于刻画物象的逼真,而在于营造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唐建深谙此道,他的画作往往带有一种诗性的氛围,使人观之如入幽谷,如临清溪,如闻鸟语,如嗅花香。这种意境的生成,既来自他对物象的独特感知,也源于他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他的画中,花鸟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天地气息相通的生命体。
踏遍苍山觅玉葩 120cm×240cm 纸本水墨
中国画历来强调“画中有诗”,而唐建的花鸟画,正是这一美学理想的当代呈现。他的画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一花一鸟的瞬间情态,在平凡中见深远,在静谧中显生机。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诗意,既不刻意抒情,也不流于空泛,而是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引导观者进入一个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这种诗性的回归,使唐建的花鸟画区别于许多当代画家对形式与技法的过度追求。他的艺术,更像是一种心灵的修行,是对喧嚣尘世的一种超脱。
王维诗意,198cm ×98cm,纸本水墨,2022
唐建的花鸟画,是心性的迹化,是精神的书写。那些看似随性的笔墨游走间,实则暗含着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那些或浓或淡的墨色晕染中,沉淀着岁月累积的文化记忆与个人修为。唐建以他沉静如水的艺术实践,为我们示范了一种更为本质的创作态度——艺术无需刻意标榜什么,只需真诚地面对自然,面对内心。当笔墨褪去所有外在的修饰与伪装,剩下的便是艺术最珍贵的本质:那是画家与自然的对话,是有限生命对无限之美的深情凝望。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春风汉唐千年客(阿腰寨唐梅),240cm x 120cm
明湖芰荷满 疏影伴丹霞,98cm×198cm,纸本水墨
寒藤挂古松 黄鸟渡青枝,198cm ×98cm,纸本设色
沂山秋色,98cm×198cm,纸本设色
雪中芭蕉,198cm×98cm,纸本水墨
池上清风,69cm×138cm,纸本设色
小院共含露,69cm ×138cm,纸本设色
农家拾趣,69cm×138cm,纸本设色
芳园秋色似春时,138cm×69cm,纸本设色,2023
静听潜龙叩老根,246cmx126cm,纸本水墨,2020年
画家简介
唐建,文艺学博士,1965年生,山东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画创作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展览演出中心主任,国画院画家。
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20余次个人画展。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撰写的 20余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中国社科文摘》、《社会科学战线》、《文史哲》、《福建论坛》、《山东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东岳论丛》、《美术观察》、《中国政法大学学报》、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美国)等学术期刊。书画作品多次刊登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大公报》、《人民画报》《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报纸、杂志。出版学术著作3部、书画集10余部,主编书画集多部。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