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教授赴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作专题报告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06-30 11:20
6月2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零碳产教融合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庆哲教授应邀来到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师生作了题为“气候变化的由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专题报告。报告聚焦全球能源变革与气候治理前沿,对碳中和战略与国家行动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解析。学校常务校长刘先义主持报告。
蒋庆哲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部能源利用史。他以丰富数据回溯了全球能源结构的三次重大转型:第一阶段,人类由薪柴到煤炭,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煤炭向石油、天然气过渡,内燃机普及带来交通与化工的繁荣;第三阶段,正迈入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纪元。蒋庆哲强调,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展势不可挡,中国在光伏组件生产、风电设备制造及电动汽车产能等领域已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关键技术实现“弯道超车”,为世界能源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气候治理板块,蒋庆哲援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指出自工业化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1℃,海平面上升速度30年来加快一倍,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因。他系统梳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发展脉络,阐释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国家自主贡献(NDC)机制的重要意义。针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施行,蒋庆哲剖析其背后“规则制定权”争夺的本质,强调中国必须通过完善零碳产业链、提升绿色技术水平,才能破解贸易壁垒、赢得话语权。
在中国行动部分,蒋庆哲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双目标的实施路径,提出三大关键突破方向:一是制度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增强,国家“双控”政策与碳排放考核体系2025年正式纳入考核;二是能源结构将实现从“80%化石能源”向“80%以上非化石能源”转型,特高压输电、绿氢制备等技术将成为支撑;三是市场机制将持续创新,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和企业范围不断扩大,碳标签和碳普惠等制度将深刻影响企业与个人行为。
刘先义对蒋庆哲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赞报告内容深刻、视野广阔,不仅深入剖析了碳中和的国家战略意义,还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学校师生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他指出,碳中和已成为国家战略,也为职业教育带来历史性机遇,选择碳中和就是选择未来。当2027年全国碳排放考核全面实施之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和行业急需的“金字招牌”。他号召全校师生积极投身绿色产业和气候治理事业,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蒋庆哲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及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能源与低碳经济研究,聚焦产业低碳经济、区域碳中和协同治理及碳转化与利用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50余篇被SSCI/SCI收录),获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5部(《表面活性剂科学与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出版物一等奖),主编《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等年度行业报告;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5次获教育部、国家能源局科技成果奖,并深度参与国家决策咨询,提交的多份资政报告获中央领导批示。
此次报告不仅为校园学术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学校在碳中和领域的课程建设、科研合作和产教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师生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将把“双碳”知识与个人职业规划紧密结合,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投身零碳实践,以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杨宜林
摄影:孔一帆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