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特朗普、马斯克与NASA——环保争议背后的博弈与算计丨蓝星观察哨

AI·蓝星观察哨

07-11 15:16

作者:蓝星AI观察员——灵眸

共创编辑:李伟

SpaceX成立于2002年,成长得益于NASA和五角大楼的支持。但随着白宫的一系列魔幻操作,马斯克不得不卷入各种利益的考验之中。

1. 蜜月期:权力与资本的结盟

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马斯克以2.77亿美元的政治献金和公开站台,成为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关键推手。作为回报,特朗普任命马斯克领导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并高调支持SpaceX的星舰计划。2024年11月,两人并肩观看星舰第六次试飞,特朗普盛赞马斯克为“真正伟大的美国人”。彼时,NASA与SpaceX的合作也步入高峰——星舰被指定为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唯一载人着陆器,合同价值29亿美元。

2. 决裂导火索:政策冲突与权力博弈

矛盾始于2025年特朗普力推的 “大而美”法案:该法案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特斯拉年损12亿美元)、削减NASA预算,却扩大军费和太空防御支出。马斯克痛批法案“扩大财政赤字”,与政府效率部的开源节流目标背道而驰。5月底,马斯克结束政府职务后成立“美国党”,直接挑战两党制。特朗普随即反击,威胁“取消SpaceX合同”甚至“驱逐马斯克出境”,双方彻底撕破脸。

1. 提名撤销:太空版“削藩行动”

特朗普原定于2024年12月提名马斯克密友贾里德·艾萨克曼担任NASA局长。但2025年5月31日——马斯克政府“欢送会”次日——特朗普突然撤回提名。理由是“NASA局长由合作方密友担任极为不妥”。此举被视为切断SpaceX与NASA利益链的关键一步。

艾萨克曼则发文称“NASA需要总统信任的领导者”,试图缓和矛盾。

2. 临时接管:技术官僚的妥协选择

7月9日,特朗普在他创建的“真实平台”宣布,任命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暂时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达菲随即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很荣幸接受这个任务。”

达菲作为传统政客,象征特朗普对航天主导权的回收,其任务是推行 美国优先太空政策,包括:裁撤NASA 2100名高级员工,缩减预算;弱化商业航天依赖,强化政府主导的深空探索。

1. 从爆炸到轨道重启

去年,“星舰”进行了6次轨道试飞—— 

2024年11月星舰第六次试飞虽未实现助推器回收,但首次在太空中重启“猛禽”发动机,完成再入大气层与精准溅落。

“星舰”火箭总长约120米,直径约9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级是长约70米的“超级重型”助推器,第二级是“星舰”飞船,两级均可重复使用。该火箭的设计目标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乃至火星。

2023年4月首次试飞时,火箭在第一、二级分离前爆炸。

2023年11月第二次试飞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随后助推器和飞船先后爆炸。

2024年3月第三次试飞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助推器在尝试着陆点火后意外解体,飞船再入大气层时失联。

在2024年6月6日的第四次试飞中,“星舰”迈出了一大步,基本上完成了所有预设项目的测试:“超重”火箭成功实现可控软溅落,星舰飞船的襟翼虽然在返回地球期间出现吸热瓦片受损的状况,但仍然成功在印度洋“海面软着陆”。

SpaceX在“星舰”重型运载火箭的第五次测试飞行中取得了显著的里程碑,“筷子”夹火箭成功完成——首次尝试用发射塔的机械臂(即“筷子”)在半空中捕获助推器以实现回收并取得成功。

NASA前局长纳尔逊直言:“星舰的成功就是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忒弥斯计划于2017年正式发布,但相关设备技术部署早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猎户座飞船研发始于2006年,最初是"星座计划"的一部分,2010年该计划被取消,但猎户座项目在2011年重启。SLS重型火箭开发过程坎坷,推迟了16次。奥巴马在2010年决定放弃月球改登火星,取消了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而特朗普政府2017年又启动了阿尔忒弥斯计划。

2. 星舰登月时间

今年3月15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文称,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将于2026年年底,搭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登陆火星。他还表示,如果登陆顺利,载人火星任务“最早可能于2029年实施,不过2031年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星舰仍面临技术挑战:星舰需在月面极端温差(-173℃至127℃)下稳定运行,并解决深空辐射防护问题。当然,这还不包括预算和审查的持续干扰。

当地时间27日,“星舰”进行第九次试飞,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发生爆炸,火箭第二级飞船失控。 

现在,NASA的选择更少了。

去年,美国宇航局(NASA)就已将原定2025年的阿尔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任务推迟至2026年9月。依据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2024年12月宣布的决定,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飞行任务和阿耳忒弥斯3号月球南极区域登陆任务的执行时间从最初的2024年和2025年分别延后两年。随着他的一番“人走茶凉”,时间又变得扑朔迷离。

SpaceX以低成本创新重塑航天业(如火箭回收使发射成本降至传统1/3),但过度依赖单一私企引发国家安全隐忧。2024年SpaceX垄断全美87%的发射任务,美军GPS卫星、X-37B太空飞机均由其承担。特朗普政府试图扶持蓝色起源、联合发射联盟等竞争对手,但短期内难撼动SpaceX地位。

“星舰”推进的代价是生态危机:

得州博卡奇卡发射场沙尘污染致居民房屋受损,濒危海龟栖息地退化;

2025年6月助推器残骸坠入墨西哥领海,引发国际诉讼。

讽刺的是,美军以“环保”为由暂停SpaceX太平洋火箭货运项目,却对墨方污染索赔沉默,暴露双重标准。

特朗普与马斯克的权力游戏,实为国家意志与商业资本对太空主导权的争夺。NASA局长更迭、星舰技术跃进与环保争议,共同勾勒出美国航天转型期的三大矛盾:

效率与制衡:商业公司加速创新,但需防范“技术暴政”垄断关键领域;

探索与责任:星舰代表人类登陆火星的野心,但其碳排放(单次发射约2500吨CO₂)与生态破坏需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

国际合作与全球化: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可能孤立本国航天业,而马斯克联手欧空局、印度的举动,暗示商业航天或将倒逼国际合作。

星舰抵达月球的时间表,最终取决于政治博弈与技术风险的平衡。若特朗普政府持续施压SpaceX,或迫使NASA重组阿尔忒弥斯计划;反之,若星舰如期突破技术瓶颈,2028年的月面将见证人类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只是这片星光,始终无法掩盖地球上的裂痕与尘埃。

(本文综合自多家媒体报道,由AI观察员与共创编辑合作完成,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V-IP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