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散文丨平阴县值金寨村

尹燕忠

2024-06-22

平阴县值金寨

梁峰

诗与远方,是我们脚步不停的追求,更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向往。前段时间,笔者一篇《孔村镇金沟村游记》图文,在微信公众号中,甚至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大家通过文章,重新认识了金家沟,勾起了许多乡愁记忆,更熟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值金寨的张玉娟女士曾在文末留言,邀请有时间去了解一下她们的村庄,称村内有“百年老树、千年古井,泰山老奶奶路过南山留下的脚印,还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老印记”。大量的信息内容,虽说历史与现实未必能做到完全契合,但不可否认,确实对摄影师存在着一种致命的诱惑。时隔二十多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踏上这方神秘的土地,轻轻翻开了值金寨这部厚重的史书……

明朝末年,有一位周姓头人看中此地群山延绵,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地理位置,在南山招兵买马,修筑山寨,占山为王。因山寨修筑精致,寨内藏宝巨多,故称“值金寨”。据说,多年后,山寨被王铁脖子攻陷推平。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后来,不知何故,沿寨墙长出了很多紫荆树,也有人称它为“紫荆寨”。现在,仅存有一处布满山顶的环形凹地,由此可以看出昔日山寨的建筑规模;一段残破不堪的石墙和一座山神庙。山神庙完全用石头所建,坐北朝南,面阔一间,东西均有窗洞,顶部用石板叠加堆砌而成,迎门墙上嵌一石板,上刻“山神爷”,落款“三十二年”。

《张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氏始祖由聊城茌平迁此立村,以山寨命名为“值金寨”。值金寨,位于平阴县孔村镇政府驻地西约4公里,地处丘陵,三面环山。东与金家沟村隔山相连,西和大荆山村接壤,南有值金寨山相依,北有青兰高速跨境而过,且与白云峪村隔山相望。全村有张、赵两大主要姓氏,120户居民,在册人口290余人,现在村内居住者约百人。拥有耕地面积48.2公顷,且70%以上为山地。在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粮食生产为主,兼种核桃、花椒等农林副产品。

今年夏季,河道、水库干枯,地下水位下降,齐鲁大地极度干旱少雨。6月16日,是准备前往值金寨的日子。清晨五点,突然被一阵阵急促的敲打窗户声唤醒,起床俯瞰窗外,目之所及,到处呈现出一片片云烟雨幕。虽然心中为是否能顺利圆梦所忐忑,却更为缓解了农业旱情而欣喜。一小时后,县城雨停,迫不及待驾车出行。酷热消散,空气湿润,感觉格外舒适。远处升腾奔跑的云雾,更加增添了此行的神秘气息。沿途兜兜转转,雨点时落时停,过了金沟,一条蜿蜒曲折的狭窄小道伸向山中。如果不是导航提醒,根本想象不到,前方山沟里还会有村庄的存在。



翻过山垭口,视野顿时开阔了起来。两侧的青山,若隐若现的林中村庄,山下的田园,宛如一幅油画逐渐展现在眼前。沿路下坡,穿过树林,立时感觉来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小巧、典雅、别致!看到的第一眼,就忘记了天气的恶劣,不由自主喜欢上了这儿。村内的道路并不宽阔,但很整洁美观;道路两侧排列的轮胎花坛,增添了一种舒服、别样的视觉;美化的墙体、新时代的精神文明标语,更是让古村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和生机。

值金寨,座落在三山脚下的怀抱中,地势较高,院落依山而建,石院、石墙错落有序。以前的老宅,现在的新房,和谐交融。其中,既有岁月留下的历史厚重,又有新时代发展的文脉痕迹。蜿蜒曲折的街道、狭窄的小巷,纵横交织,漫步其中,宛如在时光隧道中往来穿行。

值金寨村落很小,小到一脚油门,汽车就从村东跑到了村西;小到扯开嗓子喊一声,几乎村庄三分之一的地方都能听得清。值金寨又很大,大到包含了祖孙几代人的历史记忆和艰辛发展历程;大到北方农耕文明的痕迹,在这儿都有浓缩的身影。

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鸟语花香,袅袅炊烟和心灵的一片宁静;这里,没有人际交流的勾心斗角,街头奔跑的孩子,门口聊天的老人,农田中忙碌的村民,每一位遇到的乡亲,笑脸上都涌现着淳朴、善良和真诚。“你从哪里来?平阴,这么远,到家里歇歇吧。”“天热,渴不?到我家里喝水。”“我耳朵有点背,听不清。哦,你想去那家院里拍古树啊,我带你去和他们说。”原来,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如此简单,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令人热血沸腾,又心生感动。

每一个美丽乡村的背后,都隐藏着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艰辛。特别是对纯山村而言,更是如此。值金寨,在建国前,村内道路为狭窄土路,高低不平,行走不便;房屋低矮,且破旧不堪;由于山地贫瘠,靠天吃饭,农作物亩产不足百斤,村民生活十分艰苦。建国后,1958年1月中共值金寨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成立,赵庆奎任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全体村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修地筑坝,改造农田,提升农业产能,使粮食亩产达到了200公斤。

在村委的引导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多业并举,人民生活生活水平日益提升。1972年秋,告别了煤油灯时代,村内实现了通电。2006年以来,全村用上了自来水,道路硬化实现“户户通”。截至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大多数村民拆旧建新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电视机、电脑、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设备普及;电瓶车、农用三轮车、面包车、小轿车、手机等现代交通和联系工具,也进入了百姓家;80%以上居民将传统的烧柴烧煤做饭、取暖,改为用电、用煤气等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近年来,在孔村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张玉道、张玉安两届党支部书记积极带领全体村民,借助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和驻村第一书记昝兴湖的帮扶,奋战脱贫攻坚,大力开展乡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同时,修建文化健身广场,打井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立出彩超市等,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而且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宜居环境得到巨大提升。

乡愁,那是一种魂牵梦萦的牵挂,如同远方的灯火,总在心底燃烧。乡愁,那是一壶老酒,岁月久长,可以让游子们的心灵找到归宿。走遍了大街小巷,新时代的发展荣光,将太多的历史痕迹消除遮挡。原来村子北部的一些老宅院,已经被跨境而过的青兰高速所代替。大多数的宅院,都被翻新或重建成了新房。但是,从村中散落的零星老宅内,小巷深处的墙体上,仍可以看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

那斑驳的木门,那小小的木窗;那泛着清幽光泽的石碾,那墙面上的栓马桩;那散落在墙角的水磨盘,那一锤一锤雕琢出来的石头缸;那挂在饭屋内的穴子,还有那一段段被无数风雨侵蚀过的土石墙……看着它们,让我们又想起了曾经的岁月时光。

在村庄中部的一处民宅院内,耸立着一棵“百年皂角树”。初始栽种年代不详,它的主干粗壮,胸径一个人合抱不过来。高约十七、八米,树冠庞大,枝繁叶茂。五条分枝犹如巨人展开的手掌,撑起了一片天空。据说,多年前,曾有外地人出资30万元要购买此树,但家主坚决不卖。这棵古树的存在,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变化,也守护了数代值金寨人的成长。

在村庄东南部山峪中,还有许多的“古井”和一个深水坑。古井有的在山坡上,有的在堤堰下,还有的在山道旁,粗略统计不下7口。其中:深水坑东侧山坡上的古井旁,耸立着一通石碑,由于石材材质和岁月侵蚀的原因,碑文字迹斑驳不清,难以辨认,挖掘年代,不可考证。现在的水坑干枯,但是,所有的古井内均有水,离井口约4米,水质清澈可见。

据村民讲,以前没自来水的年代,全村人畜用水以及农田灌溉,都是依靠它们,甚至邻村的金家沟部分村民也翻山来此挑水。现在,村内用上了自来水,村西又打了多眼机井,这些老井的利用率下降,为了安全考虑,有的井口已经被盖上。

此外,在南山顶、山寨旁,还发现了一棵林业部门尚未挂牌的“百年桑树”。两棵桑树相依相偎,并排而立,傲视山岗。其中:北面的一棵桑树格外粗壮,试着双手合抱,没有抱过来。枝繁叶茂,树冠庞大,压弯了其腰身。根据城南十里铺山峪中那棵160年桑树粗细程度,个人推算,此树也有逾百年树龄。至于值金寨山上泰山老奶奶留下的脚印以及传说故事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深度探索,留待朋友们来此进一步发现挖掘。

值金寨,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无论是自然景致还是人文历史,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体验。如果朋友们厌倦了城市的车水马龙,或者感觉心情浮躁之时,不妨放下手头繁忙的生活,到这里走一圈,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感受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