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苏轼-3 | 生于四川,逝于江苏,苏轼为何葬于会河南
旅行者说文史
2024-07-19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轼在北归途中,于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苏轼生前,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道: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千万莫循俗也。后来,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苏轼病逝后第二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苏轼的灵柩在其子的护送之下,由江苏常州移葬汝州郏城上瑞里,即今平顶山市郏县城西15公里的小峨眉山下。 苏门弟子李廌感念其知遇之恩,亲自为恩师勘定了兆域(墓地疆界)。
那么,生于四川,逝于江苏的苏轼为什么死后要选择葬在河南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苏轼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位古文名家。苏轼幼年时,苏洵居家丁忧,闭门读书,同时将自己的学识尽数教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为“少于辙皆师先君”。
苏轼前半生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名震京师。据说,当年苏轼考试的策论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便将他从第一名降至第二名。
苏轼的后半生颠簸流离,跌宕起伏,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即便如此,他仍能乐观坚强,笑对人生。
苏轼与河南颇有渊源,除了考中进士,任职于京师开封外,中原大地几乎都留有他的足迹。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苏轼为母丁忧期满,随父苏洵,携弟弟苏辙一起,取道长江,经由三峡北上京师开封。途经昆阳(今河南叶县)时,感慨汉光武帝刘秀在昆阳大破王莽百万大军的事迹,挥笔写下《昆阳城赋》和《双凫观》。
同年,苏轼等人由昆阳抵郏县,祭拜了谋圣张良。苏轼深深被张良的智慧和谋略所感动。归京之后,苏轼被任命河南福昌县(今宜阳一带)主簿(县级文书官员,类似今天的县委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等人推荐,寓居怀远驿,筹备制科考试,在此期间,苏轼忆起祭拜张良故里一事,遂写了《留侯论》。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赴陕西凤翔任职,路过渑池,挥笔写下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意思就是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觉得就像飞鸿踏在雪泥吧。这是一种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啊。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北宋时期的文字狱)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五年后,苏轼离开黄州,改贬汝州(今河南平顶山汝州)。因中途劳顿,苏轼的幼子不幸夭折,他更上书朝廷,改往常州居住。苏轼虽不曾在汝州任职,而其弟苏辙却是在汝州做过官的,并且当时的苏氏族人也均在汝州一带居住,故乡眉山除了苏洵的墓地仍在,早已无近族亲属。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苏轼临终之前,想离自己的族人近一些,就嘱托自己的弟弟将其葬于河南的原因吧。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北宋时期,有“表恋阙之微诚”之说,即出身中原以外的朝廷官员,死后可以都城开封方圆五百里以内选地安葬。比如,出身庐州的包拯葬在了巩县(今巩义);出身苏州的范仲淹葬在了伊川;出身吉州的欧阳修葬在了新郑;出身成都的范镇葬在了襄城......等等。
苏轼归葬郏城十年后,七十四岁的苏辙病逝于颍川,诸子将其葬于苏轼墓旁。元至正十年,郏县知县杨允到苏轼、苏辙墓地拜谒,感叹: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于是,就为苏洵修建了衣冠冢,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三苏坟”。
弹指一挥间,千年时光倏尔远逝。时光可以让江山改变容颜,但那些珠玑般的文字却永远地铭记在历史的文化长河里。今天,当我们亲临“三苏园”,站在苏东坡的雕像之前,仿佛又看到了那位豁达洒脱的苏东坡,正穿越千年的时空,缓缓向我们走来。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