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打开

浪漫七夕,漫谈“牛郎织女”的传说

旅行者说文史

2024-08-1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远古的先民们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对与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力表现出了强烈的崇拜感,他们认为,不管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是洪水山火、万物竞长,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都是由冥冥之中的神灵来支配的。

因此,远古的先民们在仰望那无垠的宇宙,观看那无比灿烂的星辰同时,根据它们在夜空的位置及出没的时候,将其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星宿。其中,我们熟知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就是来自北方玄武六十四星的其中两颗。


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曾在《七夕牛女》里写道:“天河之西,有星煌煌......谓之牵牛; 天河之东,有星微微......谓之织女。”

每年农历七月初,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较近,也是一年之中,两颗星最亮的时候。在织女星的东南方,由四颗星组成的四边形状的渐台星座犹如一架织布机;而在牛郎星(河鼓星)的东南方,由六颗星组成的牛宿星犹如一头老耕牛。两星隔河而望,犹如一对恋人含情脉脉,给予了人们无限遐想。


牛郎、织女二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仰望夜空灿烂的星河,星星熠熠发光,织女星日夜劳作,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而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世间的真牛拉着车厢。在这首诗里,牛郎织女悲壮的故事虽然还没有形成,但是,至少也透露了后世传说中两个重要故事点,在银河两岸,织女星在织布,而牛郎星在放牛。


我们再看东汉时期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时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虽然“银河清且浅”,但他们也只能含情凝视,泣涕如雨,却无法用语言交谈。牛郎织女传说中“哭”的元素开始出现了。


而到了唐朝韩鄂编撰的《岁华纪丽》里就已经出现了“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随着“鹊桥”这个元素的出现,牛郎织女的传说逐渐丰满起来。


因此来说,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亦如“梁祝”、“孟姜女”、“白娘子”的故事那样,同样经过了千百年来的传播,终于成为今天我们熟知的样子。同时,随着戏曲及话本小说的兴起,跟牛郎织女题材相关的文艺作品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尤其以“董永遇仙”的故事传播最广。到了根据“董永遇仙”改编的戏曲作品《天仙配》中,“织女”已经化身为了“七仙女”,这大概是织女星由三颗星组成,而渐台星由四颗星组成的缘故吧。


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是神话传说,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对浩瀚星空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表达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安于“男耕女织”的迫切愿望。

特别声明:本产品由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大众号”号主上传发布,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