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打开

大众新闻记者春节“回乡偶书”,细看齐鲁大地新变化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02-17 12:09:51原创

“如果季节更替,树叶落地银色满际,没能走回原地我再做个梦给你……”关于山东的春节记忆,你是否还停留在这首歌里?今年春节假期,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返乡过年,近距离感受家乡的变化。家乡的景,家乡的物,家乡的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依旧。回乡偶书,记者提笔写下记忆里的温暖与返乡感悟,细腻呈现齐鲁大地的新变化。

安民山“三变”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梁开文

春节前,走董梁高速,拉着我爸回老家过年。快到梁山北收费站的时候,在广袤的平原上,突然有一座山闪入眼帘。这座山就是安民山。我爸对这座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曾经在这座山上流汗又流血。如今,他很感慨:“这座山,变化太大了。”

安民山位于梁山县城东北约10公里小安山镇境内,山体基本呈圆形,山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95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为何叫“安民山”?小安山镇刚刚建成的展览馆对此有相关介绍,据《明史·地理志》载:“州(指东平州)西有安山,亦名安民山。”《东平县志》载:“境故多水患,河、汶、济三水环山,流民籍以安,故名。”因为此处地势低洼,古时黄河、济水、汶水三条河流在此交汇,河水泛滥时周围一片湖泽,只有安民山周围山坡高处可以居住,所以流徙灾民多安居于此,故名安民山。

详情点击>>>

烟花璀璨,映红了孩子们的笑脸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耿琳

它们或者喷射出去,在半空中散开了形成一朵花儿;或者旋转着窜出去,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半空中爆炸......

除夕晚上,家乡此起彼伏的"烟花秀",让孩子们过足了"烟花瘾"。

贴完春联之后,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放烟花。随着政策调整,国家对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 ,让孩子们有福气享受到一个"既震耳欲聋又璀璨夺目"的农历新年。

儿时记忆中,家里穷,买不起烟花,只有捡便宜的鞭炮放,偶尔奢侈一把,买个不炸响的"滴滴金"或者便宜的"泥坨子"(简易的粘土烟花)。如今,市面上,烟花品种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比如"红星闪耀"烟花、"水母"烟花、网红"加特林"......

有看头、有响声本来就是过年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如今,鞭炮响起来,烟花升起来,让孩子们对新春佳节有了更深切的印象,热热闹闹过大年。

日子好了,富裕了,老百姓就想听个响,看个花,在团圆时刻带着家人表达一年的情绪。待烟花璀璨时,仰望星空,展望未来。

在除夕的夜空下,烟花映红了孩子们的脸。那时那刻,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气洋洋的,快快乐乐地走向新年。

年味,藏在乡村变化中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2月11日,农历大年初二一大早,我和妻子、女儿再次驱车踏上回故乡——济南钢城区清泉岭村的路。

和很多地方不同,除了除夕,我的故乡在年初二时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仪式—— “送家堂”。多少年来,只要路况允许,我一定会想方设法回家。

但是,此前多少年,因为习惯了城市生活,每逢春节总是很纠结:“回乡下吧,太冷,大年能将就,孩子扛不住。留在城里吧,没有多少亲朋好友,感觉没有年味。”

眼见得,我们这些曾经的懵懂少年渐生华发,与此同时,儿时曾经疯跑过的大街成了宽敞整洁、三季有花的水泥路,路边停满了挂着各地拍照的小车,连曾经一到雨雪后泥泞不堪的田野小路也全部硬化。公交开到了村里,坐车赶集成了老人们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家庭开通了煤气、自来水、网络,用上了冰箱、空调。专门服务老年人的“幸福食堂”已运行多年……

于是我想,真正不再为温饱和生计发愁,不再被叫作“年关”的春节,才有真正的年味啊。

详情点击>>>

喜龙点灯——春节安丘见闻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青龙潭的冰已经化去了大半,一只白鸭站在未化的冰面上,两眼瞅着湖岸来来往往的人。正月初二下午,天还没上黑影,安丘齐鲁酒地国际会展中心青龙小镇广场上的大龙、小龙已经舞起来了。有两层楼高的流光飞瀑映红了游客的一张张笑脸。

昌邑市北孟镇的张久森和妻子、父母、女儿一家5口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这里,妻子和女儿举着一只鱼龙灯,在广场里小跑着。张久森说:“没想到安丘还有这么好的灯会。我是从抖音上看到的。”诸城市吕标镇的苏晓玲和丈夫、公公、婆婆、儿子也在舞龙的队伍里。苏晓玲说:“我是从直播上看到的。过去在电视上看耍龙灯,觉得离咱们很远,现在自己耍,觉得有趣。”儿子一个人举着一条小龙在人群里晃来晃去。

晚6点,大龙小龙一下子都亮起来,歌声、锣鼓声在广场上回荡。火爆全网的潮汕英歌闪亮登场,小伙子踏着鼓点舞动着英歌槌,变换着“双龙出海”“八字双金钱”等队形,威武奔放。来自广东汕头的小演员庄湖鸿18岁,他领着33人的表演团队,从去年腊月二十八就来到了安丘,这个表演团队平均年龄16岁。庄湖鸿说:“在安丘过春节,感觉这里的人真热情。”

详情点击>>>

跨越1700公里的泰山情,探亲十年今胜昔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振兴

认识山东从泰安开始,认识泰安还从五岳独尊泰山说起……

因采访任务出行,曾在2012年到访过山东,去过曲阜的孔庙,去过潍坊的寿光蔬菜博览会,还有泰安的五岳独尊泰山,那时候也是第一次爬泰山看日出……

从青藏高原来到平原爬泰山,总以为很容易,很轻松,却不知爬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感慨。

从2012年至今,已爬过三次泰山,深感爬泰山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这么简单,在泰安百姓眼里,泰山是他们心中的一种守护,爬泰山也是一种内心的崇拜和敬畏……

今年,又一次来到泰安婆家,探望亲戚的闲暇时间,抽空在村庄转了一圈,十年前,初到泰安市邱家店镇北王庄村和现在相比,村容村貌那是有客观的变化,步入村口,一块“泰安市邱家店镇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标识牌醒目点树立在村口;村庄曾经破旧不堪的房屋,如今也变得整齐划一,一排排整齐地房屋,一盏盏路灯,休闲广场,文化广场等新的设施映入眼帘,村子里还有一处静静的地方,那里摆放这大量的书籍,免费读书的书屋,还有老物件陈列馆等等,是我此行看到的村庄的变化,也是曾经没有过的,充分体现出山东省泰安市乡村振兴工作成果的缩影。

好客山东,品山东文化,游山东内涵,总觉得泰安有挖不完的“宝”。游岱庙,是我“挖”到的另一件“宝”,本以为只是个普通的园林而已,殊不知,它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爬泰山,游岱庙,赏风景,品山东文化。就仅两处经典,就体现出了山东文化之博大精深,一处村庄体现了山东省泰安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效。

威海火炬八街探秘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洪昌

这是第二次来火炬八街了。首次是两年前的春节,其时飘着雪花,有浪漫的诗意。那次仅是过了目,没有入了心。这次不同,专为探寻网红密码而来。

自东西向的环海路下车,沿火炬八街缓步南上,是大致35度的斜坡。行至200余米,街向西南一拐,仍是微微向上的坡度。这一拐也大致200米的长度,整个街形宛如书名号的一半“《”,又像一个八字,如其说街名由火炬街派生序数而来,谓之火炬八街,倒不如以形为名更有想象吧。

坡不在高,有神则名;路不在长,有韵则灵。袁枚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此处理同吧。沿街南上,是向上仰观,微微攀爬之状,积极向上之态,给人力量,给人希望。行至半程,街向轻轻一拐,曲径通幽,风景半藏半掩,绝非“一眼看尽长安花”那么直白,更钩沉起向上探寻的好奇之心。南行又西折,一路向上向上,有藏有露,内敛含蓄,却有乾坤。

详情点击>>>

新年捕“风”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卢昱

大年初五傍晚,我带刚会骑自行车的小闺女,从老家村落的东岭上向下冲。此时,北风呼啸而来,气温骤降。到村里中心路时,天色转黑,尘土飞扬,带娃火速回家。晚上,外面刮起了风,院子外的榆树、白杨树沙沙作响,刚趁天气转暖、忙搭窝的喜鹊也偃旗息鼓了。

回老家过年,对立春到雨水节气的转变更为敏感。近两年,连着写解读二十四季节的稿件,感受越来越清晰。节气像温暖的河流,依傍齐鲁大地,随物赋形。它飘逸、柔软、悠远,却又实在、硬核,直抵人心。尤其是此次回家过年,在老家的小河、庄稼、树木以及乡亲们间游走,每个节气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在村里老槐树中空的树心中,我捡了一块儿枯木,年轮一圈圈清晰可见。这里与大部分名不见经传的齐鲁村落一样,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少有文字的记载。每年过年,我都争取到亲朋好友家坐坐、看看、聊聊。从20年前,我便用相机记录村里的老房子、田野、乡亲们,偶尔拿出来看看。这个小村落,时间稍微拉长一些,便发现变化颇大,有一些熟悉的面孔离开,也新来不少陌生的面孔。

日子在每家灶台前移动着,从立春,到立夏,到立秋,再到立冬。勤劳的妇女像变戏法似的,在大铁锅里,给家人炒二月二的豆子,蒸六月六的新馍馍,做中秋的团圆饭,煮冬至的饺子。当寒风来袭,它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乡亲们卧室里最初是土法床垫,用缝好的白粗棉布填满被碌碡压扁麦秸秆,睡上一冬,中间低、两边高。堂屋里取暖,最先摆红泥火盆,再是煤球炉、烤火炉,现在是空调。农闲的晚上,乡亲们围着炉子,抽着旱烟,喝着茶,说着话。

节气和节日,互为姊妹篇。“节”字本义是竹节,古人按阴阳变化的节点,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当活在二十四节气的人们,在生活道路上走得有些枯燥时,节日来了,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物事,可亲的关照,都随之而来,这些与个人的生命年岁、经验、节奏及感知同频共振着。这一切都在心里,可有时候,心有察觉,却看不到、捉不着。古人们称这种感觉为“风”。这“风”和“乡愁”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希望新年里,我可以多捕捉一些。

莱荣高铁春运首秀,体验2小时返乡过年

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姜涛

“世界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你回家的路,愿得一生人间烟火、家人闲坐、灯火辉煌、平安喜乐。”

春节期间,我早早抢上火车票,准备乘高铁回乳山老家过年,这也是莱荣高铁开通运营后的首个春运。

自2005年在淄博工作开始,汽车一直是我返乡的唯一交通工具。从起初乘坐50多块钱一张票的客运大巴,到后来自己有了私家车,往返油费加高速费便要六七百块钱,虽每一次返乡的心情均欢天喜地,过程却是“又贵又累”。

自打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后,自驾节省下来的高速费很快又演变成了另一种“担忧”——堵车,以至于高速公路“免费”了这么多个春节,偶尔享受过几次“福利”,也是一路上跑得忧心忡忡。

从2017年开始,随着莱荣高速铁路预可研评审会召开,高铁成了我与父母在电话和微信中经常谈起的话题:具体什么时间通车,最高时速能到多少,从淄博到乳山最快需要多久……这些曾经全靠“猜测”的疑问,更多代表的却是对迅捷返乡的希望。

详情点击>>>

责任编辑: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