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行甲:人生的下半场一定要“求真”
大众新闻客户端 田汝晔 张锡坤
2024-02-04 14:22:50原创
2024年1月8日,陈行甲度过了自己53岁的生日,这一天,他的新书《别离歌》举行发行仪式。这是继《在峡江的转弯处》后,陈行甲的第二部自传体随笔,他把转战公益路上的一些经验和见闻写成文字,与大家一同探讨生命与生活、善心与公益。
足球比赛以45分钟为界,分为上下半场。陈行甲选择在45岁这年中场休息,开始人生的转折。2017年,陈行甲创立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开展公益创新、大病救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关怀、防灾救灾等公益项目。
陈行甲觉得,如果自己的人生上半场在“求存”,那么下半场一定要“求真”。人只有一生,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过得更有价值,这是他孜孜以求的事情。
以下,是大众新闻记者与陈行甲的对话。
为“小人物”立传,汲取温暖与前行的力量
大众新闻:时隔近3年,您又发行新作《别离歌》,能向我们介绍下这本书的内容吗?
陈行甲:其实,写这本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说前两本书是被动地写,那我这本书就是自然而然的,我把它当成一种自我情感的出口。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的几个公益项目都是关于青少年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的,比如联爱工程、知更鸟项目、梦想行动、传薪计划,无一不是充满着离别,有些还是生离死别。这些不幸的孩子,还有他们奔波辛劳的家长,命运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的剧本,他们被动上场,但是他们竭尽全力地演出了。我和我的伙伴们在努力地去爱,去陪伴,去拥抱。我怀着最大的诚恳,去记录那些可能不被记得、不被在乎的“小人物”,记录他们生命中的困难,记录那些虽然卑微但是壮阔有力的挣扎和努力,记录那些无奈的离别。
大众新闻:您提到了这些可能不被记得、不被在乎的人,所以这本书是特别为了“小人物”立传?
陈行甲:其实,我是怀着一个宏大的社会理想来投身公益事业的,这就决定了我的公益慈善项目会遇到很多比较特殊的场景,这中间我有很多感慨,写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把从事这个事业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传递给大家。
小人物虽小,但他们的命运是立体和生动的,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他们的努力依旧很壮阔。我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写阿亮、小莹、雁子他们的人生经历,我特别希望像小莹这样的孩子,她的力量能够传递给社会正在遭受不幸的人们。当你觉得很难的时候,再看看小莹个人和她家庭的坚持,看看她最后的命运,我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大众新闻:我们特别注意到,与《在峡江的转弯处》一样,《别离歌》的封面书名集自苏轼的字,有何特殊的用意?
陈行甲:是的,苏东坡长我整整934岁。当我知道苏东坡和我同一天生日,我内心里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感。尤其是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结,觉得自己跟某一种力量有所连接,这种力量会为自己的成长赋能。就像我虽然在偏僻的山村出生,可我始终觉得自己将来会走出大山去见世界。在成长过程中,我特别爱读苏东坡的诗词和文章,对我有很多的启迪。
所以,当我上一本书出版时,在我爱人的建议下,我们有意识地在书名的题写中用了苏东坡的字。这一次新书出版,我们依旧选择了苏东坡的字,我认为特别契合这本书庄严、深情的气质,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做公益慈善不是简单的救助
大众新闻:这也促使您在“做一个更大的官”和“推动社会有一点改进和进步的公益人”之间,选择了后者?
陈行甲:我辞官做公益,只是听从了我内心的声音。人生好比爬山,上半场这座山,我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当我决定辞职的那年,周永光老先生去世,当时有一篇纪念周永光的文章让我特别有感触,大致意思是说他同时在几个领域达到了人生的山顶,我希望可以像周有光一样,“一辈子活出别人两辈子”。
大众新闻:从“网红县委书记”转身做公益,是不是带着一种标签?
陈行甲:最开始,我有点排斥“网红”这个称呼,我觉得好像有点负面的意思,大家觉得官员应该是四平八稳、周到严谨的,不应该那么活泼。但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新的时代,群众最集中的地方在互联网,一个好的官员应该到网络上去了解民意,知道群众的生活和困难,了解群众的呼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个优秀的官员不就应该是一个人民群众喜欢的“网红”吗?所以,我克服了我的心理障碍,“网红”就“网红”吧,总比“网黑”好。
大众新闻:距离您辞去公职做公益已经七年了,这七年的时间,您最想说什么?
陈行甲:我经常会讲到,我做慈善不是简单的救助,不是讲穷人的故事,去博富人的同情。在我们的公益项目中,你能看到非常细致、非常成体系的服务,也就是说,我95%的工作内容都是在做服务。
最开始,这种公益模式的确是一个“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成败都不好说。但我们在河源探索了一年半之后,在河源市人民医院挂牌成立了儿童血液科,硬件政府掏钱,所有的软件基金会掏钱,白血病患儿在本地能治了,我们慢慢地再把这种公益模式扩展到青海和甘肃等欠发达地区,可以说已经硕果累累了。
大众新闻:不少人对公益的理解还停留在“做好事”的阶段,您似乎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陈行甲:更好的公益不应局限于给钱去帮助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这只是传统的1.0版公益,我要做的是2.0版的公益,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相关体系,甚至是制度的完善,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除了怀揣着对公益事业的热情,还要对当前社会各阶层有深入的了解,以及宏观的视野和广泛的资源整合能力,我觉得自己可以把多年的积累和思考,以公益慈善的方式做一次再创业,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底气。
大众新闻:您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很清晰的认知,可从事公益需要面临现实的社会问题,需要想方设法地获取资金和社会力量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或者困难?
陈行甲:如果让我回想起来的话,似乎没有那么难,整个过程都还好。刚开始有很多人说我,你手里一分钱都没有,空有理想和热忱。
最开始确实有一点难,毕竟我没有钱,只有一个框架和设想。我还要找到一个地方,去说服地方的行政单位接受我,给我开放数据库,同意我跟地方医保局和卫健委、医院去合作,来帮扶当地的患儿去建立这样一个社会支持体系。
但真正落地实施起来比我想象中更顺利,基于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很快筹到了第一笔资金,慢慢地有不少志愿者加入我们基金会,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公益模式不断迭代和升级,逐步地做成现在今天这样了,目前,我们各个项目都在顺利地开展。
大众新闻:能够心平气和地回望曾经遇到的苦难,是否也说明,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大问题。
陈行甲:是这样的,我这一路走得还算顺风顺水。如果在我辞职之初,有一个声音告诉我,10年之后你可能会做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会特别高兴。但事实上,今年是我从事公益慈善的第7年,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创立的公益慈善基金会成为5A级慈善基金会,我的项目广受服务对象、所在地区的认可,这还不够顺利吗?我认为这很顺利了。
大众新闻:那这一路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之外,有没有一些质疑声?
陈行甲:我在从官时,面对争议选择坦然接受。我做公益不带着光环和包袱,所以我对质疑声同样也是一笑置之,但我乐于接受大家的监督。
我们做公益慈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我们就应该公开透明、科学严谨地做事,公众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出现了质疑声,我觉得反而是一个进一步规范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基金会的账务账目做得非常规范,严格按照民政部门的监管要求以及相关法规,按时公布我们的年报。我们接受过相关部门的审查,最后的结论是零瑕疵。
一点儿不比辞职前轻松
大众新闻:如今在社交媒体更新自己的日常,有没有想过成为另一个领域的“网红”?
陈行甲:在公益慈善领域,我保持着顺其自然的心态。我通过网络去分享我们公益慈善的理念、活动和项目,去连接我的志愿者们。这个过程中,我并不刻意追求流量,但也不排斥流量,我选择自然地去接受,因为我不是奔着做“网红”的目的去做这件事的。
大众新闻:从社交平台上更新的日常来看,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
陈行甲:可以这么说,我的生活节奏一丁点都不比辞职之前轻松。在辞职之前,我在基层做一把手做了将近10年,那时候的工作日程由办公室来安排,行程真是密密麻麻的,现在唯一不同的是,我的日程我自己来安排。
大众新闻:怎么界定自己的个人时间?
陈行甲:实话讲,这个界限比较模糊。很多时候我的事业和生活是在一起的,我没太有意识地去区分过,我从事的事业充实了我的生活,比方说我去癌症患儿的病房、去山村留守孩子的学校、去抗疫牺牲英雄的家庭,你说这到底是我的事业还是我的生活呢?好像都是,对我来说,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对象,而是我的亲人。
大众新闻:如您所说,如果公益慈善不再局限于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的话,您是否有了更大意义上的收获?
陈行甲:做公益慈善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情冷暖,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温暖。我今年过生日,“传薪计划”一个抗疫牺牲英雄的6岁小宝贝给我传了生日祝福视频,在视频里给我弹唱生日快乐歌。他说祝陈伯伯生日快乐,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于我而言,他们不是冷冰冰的救助对象,他们不再认为我只是一个找社会筹钱来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人。我们是一家人,这种至亲的感觉会给我带来无穷的幸福感。
大众新闻:提到家人,他们也在参与您的公益事业吗?
陈行甲:我的家人不光是支持我,他们都深度参与了我的公益慈善事业。比如我的儿子阿鱼,他是我们几个主要公益项目的重要设计者之一,我经常鼓励年轻人去闯去试,他参与了我们公益模式的设计、整合和讨论,从理念到架构再到具体的方法路径,他都非常有想法。像我的爱人也是我的志愿者,她参与过很多项目,特别是心理板块的服务工作。我爱人过去完全不懂心理学,但在十几年前,我曾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我爱人在陪伴我治疗过程中,开始接触心理学,这么多年她认真地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也服务了很多人。
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做的事情还很多
大众新闻:圆梦清华、成为“网红书记”、裸辞做公益、拿综艺冠军,有人说您的传奇人生堪比小说,您如何评价自己?
陈行甲:传奇肯定是不敢说了,但我对自己很满意。我喜欢过去的自己,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也很喜欢现在的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量,为社会做一些事情,能让自己过得充实快乐。
大众新闻:您曾说过,要在公益路上走到人生的最后。公益之路很长,您觉得自己现在走到哪一步了?
陈行甲:从“联爱工程”开始,我们慢慢筹划落地了知更鸟项目、梦想行动、传薪计划等,都收获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创办的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从初创发展到如今的5A级基金会,刷新了深圳速度。不止于此,我们的团队现在全职员工有11人,还有那么多志愿者,团队越来越年轻化、专业化、体系化,我能看到我们团队的成长。我慢慢地开始退位让贤,把更多的事情交给年轻人去做。
大众新闻:让贤举能是一种宽容和豁达,能有贤者可让,是不是最让您欣慰的?
陈行甲:有句话说得好,一代人终将老去,总有人正年轻。世界是年轻人的,公益慈善是年轻人的。按照我的设想,我陪着这些年轻人再走个五年,就再退半步,慢慢地在背后支持他们就好了。
大众新闻:下一步个人有什么计划或想法?
陈行甲:我有一个写作的梦想,我写的上一本书销售了百万册。我新出的这本书,就两天的时间销售量已经过万了,这对我是一个非常正向的激励,我愿意继续写下去,去记录我的人生和成长,和读者朋友分享爱与力量。我还是一个户外运动的达人,深圳周边的山我都爬过,我还和伙伴们成立了一个登山吆喝队。我希望未来能够周游世界,去爬那些还没爬过的山,去看那些没看过的海,如果健康状况允许的话,我未来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大众新闻客户端 田汝晔 张锡坤)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许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