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做公益路上的行者与学者
大众新闻客户端 田汝晔 张锡坤
2024-02-07 11:02:33原创
从事公益事业之后,奔走在各个活动项目一线,更为繁忙,但陈行甲仍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松弛感,在他看来,自己笑得自然,活得明白。他坚持听从自己的内心。在公益事业领域,他仍秉承着“难得的理想主义”,努力走好人生的下半场。
不做“高级的叫花子”
身着白衬衫、牛仔裤,虽然已过知非之年,陈行甲的状态看着比同龄人年轻许多,“有人还说我身上有种少年气。”面对记者时,陈行甲侃侃而谈,激情蓬勃。
距离陈行甲辞官转战公益已经过去了7年。在这七年里,他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离开官场去做公益?一开始,陈行甲并不愿意过多提及,他认为时机还没到,“我们先做一场试验,待设想实现之后,用服务对象的感受再来说话也不迟。”
2016年12月,陈行甲用一篇《你好,我的下半场》宣告人生转场。得知儿子裸辞,陈行甲的父亲忍不住落泪,“老父亲第一个不同意我辞职,他担心我将来吃不上饭怎么办。”
2017年春,带着过去45年人生经验的积淀,带着自己多年守得住底线的好官形象,带着服务过的人民群众对他的认可,陈行甲背包南下,决心在深圳开启公益模式的创新实践。
“我们不是向富人要钱给穷人,让富人掏钱付医疗费。”陈行甲不愿意做“高级的叫花子”,因为靠慈善救穷人的故事是救不过来的,也救不平衡。
陈行甲经常做一个“四问”调查:在现阶段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中,如果一个人生了病能在医院去挂号、看病、做手术,倘若经济条件困难,能够找到靠谱的慈善组织予以救助,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四点是否足够?
陈行甲恰恰“不知足”,他把传统意义上医疗救治的终点当作起点,“给钱是最简单的慈善,这只占我不到5%的工作量。”在陈行甲的公益慈善逻辑中,不需要患者家属“卖惨”,基金会可以主动发现他们的需要,并提供服务。
探索从根子上解决因病致贫
陈行甲在挑战以往的方式,他的公益模式构成了一个罕见的特例,甚至连他自己都做好了摸黑走夜路的打算。
2017年8月,陈行甲成立的恒晖公益基金会正式在广东省河源市启动了“联爱工程”,试图消除儿童白血病的因病致贫。在对外介绍时,他更愿意把河源当成自己的一块“试验田”。
在这个拥有370万人口的城市,以儿童白血病为试点病种,联合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对区域内所有白血病儿童兜底治疗。兜底治疗意味着什么?“眼下的政府医保能报多少报多少,我们兜医保目录内剩下的百分之百。”
陈行甲在考察中发现,除国家医保报销的药物外,白血病患儿更多需要在院外自费购药,这部分费用不能走社保,把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物纳入医保目录是当务之急。
在陈行甲等众多人的推动下,培门冬酰胺酶、伊马替尼这两支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特效药被国家医保局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这也意味着,每年能为全国的白血病患儿节省2.2亿元的治疗费用。
这只是陈行甲公益项目中的一个方面,他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毕竟对一个为命运做殊死抗争的家庭来说,需要的支持远不只是钱。
在陈行甲绘制的公益模式蓝图中,要从患者服务、医生能力提升、药物政策完善这三个角度帮助国家探索因病致贫的解决办法。“我们要建立数据库、摸索规律、形成指南,做成可复制推广的一种模式,探索从根子上解决因病致贫社会难题。”
如今,河源的“试验田”项目扩展到有590多万人口的青海省,2023年,2500多万人口的甘肃省成为第三块“试验田”。
除了“联爱工程”,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还运作了三个项目:知更鸟项目、公益游学梦想行动、传薪计划,都是关于青少年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的。
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做公益
比起满怀热爱和情怀,陈行甲更为难得的,是他恪守着一种学者做学问的严谨和理性。
陈行甲喜欢读书,也从未停止学习。生在三峡边,长在三峡边,陈行甲从小上学要翻山越岭,崎岖之路自小走到大,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他一直保持着刻苦努力的状态。
从小山村到湖北大学,从清华大学到芝加哥大学,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到主理公益基金的公益人。陈行甲的每一次人生转折,犹如三峡般曲折又精彩。
陈行甲永远记得自己19岁那次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我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奖学金,决定到千里之外旅游。”尽管没有目的地,陈行甲独自一人,从武汉坐了一天一夜的船,顺江而下到达安庆,再挤上公共汽车途经太平湖,徒步登顶黄山。
在山顶,他花一块五毛钱租了一件大衣,在黄山光明顶招待所的走廊上待了一夜,第二天清晨,他看到了日出。“我去过三次黄山,但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山顶壮阔日出对我的召唤。”
为了更好地推介公益慈善项目,陈行甲仍不遗余力。他就像一个永动机,始终怀揣着热忱与理想不停地工作,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奔波。
相较于传统的公益慈善,陈行甲面临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课题。“我不仅是一个公益的行者,也是公益的学者,我想以学术研究这样严谨的态度来做公益。”
在陈行甲的实践中,他通过更大的数据、更多的案例来总结经验和教训,现今试行的公益模式框架已经更新迭代到第十版。
最初,陈行甲从上往下一步步来设计公益模式,试图推动体系性的完善,推动提升公益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从上往下画不够的时候,我就把它倒过来横着画,从左往右画。”陈行甲公益慈善的框架自始至终没变过,他想做全流程的社会支持,“我一直抱着试错的态度,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有价值。”
并肩而立的共情
与为官时的雷厉风行不同,远离官场后,陈行甲多了一份柔软与细腻。
有不少朋友曾告诉过陈行甲,说他泪点太低,“这对老爷们来说不是一个好标签,可我发现我很难改。”陈行甲曾和儿子讨论,眼泪不止代表悲伤,更是一种代表感动和共情,这是他独有的一种天分。
对于公益慈善,他并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同情那些弱者,不是自上而下的同情,而是一种并肩而立的共情。“我帮助了他们,他们丰富了我对生命的理解,促进了我的成长。”
在面对受助者时,他更愿意用服务而不是帮助来对待他们,他知道被服务对象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服务过程中他付出情感,也感受着来自服务对象的力量和温暖。
陈行甲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国公益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一大群相同价值观的伙伴与他同行。如今,陈行甲的团队一共有11名全职员工,“除了我这个老家伙以外,全是年轻人,还有两位95后。”
2023年5月,陈行甲再次辞职,不再担任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和秘书长,也不再是法人代表。陈行甲并不是全身而退,作为基金会创始人的角色,他知道年轻人已经具备相应的能力,他要把年轻人“扶上马”,接受年轻人的领导。
对于未来,陈行甲引用他唱过的《林中小路》的一句歌词:我选择的这一条,我要一直走到天涯。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田汝晔 张锡坤)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姜凯宁